通山县

通山县

中文名 通山县
车牌代码 鄂L
外文名 TongshanCounty
别名 通羊、板桥铺
火车站 咸宁站、咸宁北站、咸宁南站、咸宁东站
下辖地区 燕厦乡、黄沙铺镇、大畈镇、通羊镇、南林桥镇、厦铺镇、大路乡等
行政代码 421224
机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著名景点 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
学校 通山一中、职教中心、振新中学等
地区生产总值 137.99亿元(2019年)
荣誉 2020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电话区号 0715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历史沿革

通山县通山县古籍载,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

秦属南郡。

汉属江夏郡下雉县。

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

隋改阳新县为永兴。

唐属鄂州永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号)始置通山县,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隶鄂州。开宝八年(975)属江南道。太平兴国元年(976)属荆湖北路永兴军,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国军,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不久复为县。崇宁元年(1102)属江西路兴国军,南宋绍兴四年(1134)再次降为镇,翌年复县。

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属湖广省兴国路。

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洪武九年(1376)属武昌府兴国州。

清康熙三年(1664)属武昌府。

民国期间,通山县始终属湖北省辖。元年(1912)属第一区,3年(1914)属江汉道,16年(1927)直属湖北省辖。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21年(1932),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5年(1936)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通山城区通山城区(10)解放后,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8年11月与崇阳、通城合并为崇阳县,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1959年11月属武汉市,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

历史演变

自宋建县至清县域未发生大的变化。1929年东南革命根据地形成,经大冶中心县委决议,阳新所属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划归通山县辖。这一时期,苏维埃县府与国民县府并存,国民县府的辖域只限于楠林、城关、厦铺一线数点。1933年后,革命趋向低潮,苏区渐转向边缘山区,国民党政区扩展,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仍归阳新县辖。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厦与通山到的富有、横石潭大桥背等地,划为“大畈特别区”,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各地复归原县辖。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日军在占领区建伪政权;伪省府将阳新县大畈区划归通山县辖。抗日战争胜利后,阳新、通山两县参政机关争议纷起,经省决议,大畈区仍归阳新县辖。

建国后,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三界宕、张家、孙家、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1955年3月,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1971年,通山县杉木、太平、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1999年3月咸宁撤地设市,通山隶属未变至今。

1996年,通山县面积2680平方千米,人口约40.7万人。辖8镇18乡:通羊镇、九宫山镇、大畈镇、南林桥镇、洪港镇、黄沙铺镇、厦铺镇、横石潭镇、三界乡、三源乡、下泉乡、大路乡、万家乡、杨芳乡、杨林乡、沙店乡、畅周乡、宝石乡、畈泥乡、港路乡、梅田乡、高湖乡、富有乡、湄港乡、慈口乡、燕厦乡。县政府驻通羊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通山县总人口378849人,其中(9个镇、4个乡):通羊镇96591人,南林桥镇31593人,厦铺镇18150人,闯王镇19422人,横石潭镇29919人,洪港镇31122人,大畈镇21679人,九宫山镇3550人,黄沙铺镇32675人,大路乡26527人,杨芳林乡17398人,燕夏乡31468人,慈口乡18755人。

2002年,通山县为加大九宫山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将九宫山镇和横石潭镇合并,设立新的九宫山镇。

2004年末,通山县总人口416936人。辖8个镇、4个乡,1个名胜风景管理区(九宫山),15个居委会、184个村委会。(1781个村民小组)

2005年末,通山县辖8个镇、4个乡。共有17个居委会、172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通山县常住总人口361079人,其中:通羊镇124141人,南林桥镇25289人,黄沙铺镇28058人,厦铺镇13131人,九宫山镇28284人,闯王镇14904人,洪港镇25191人,大畈镇23770人,大路乡26116人,杨芳林乡12727人,燕厦乡23629人,慈口乡13487人,九宫山风景区2300人,通山县开发区52人。[7]

通山县城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通山县通山县(3)截至2021年,通山县辖8个镇、4个乡、1个管理局、1个开发区。[8]

区划详情

8个镇:通羊镇、南林桥镇、黄沙铺镇、厦铺镇、九宫山镇、闯王镇、洪港镇、大畈镇。

4个乡:大路乡、杨芳林乡、燕厦乡、慈口乡。

1个管委局:九宫山自然保护管理局。[8]

乡镇名称 面积 乡镇名称 面积
通羊镇 223.4km² 南林桥镇 217.3km²
黄沙铺镇 290.5km² 厦铺镇 345km²
九宫山镇 267.4km² 闯王镇 274.6km²
洪港镇 300.2km² 大畈镇 192.5km²
大路乡 95.7km² 燕夏乡 182.7km²
慈口乡 147.4km² 杨芳林乡 143.3km²
九宫山风景区 196km²
资料来源于
数据截止至2006年。

自然环境

乡镇名称 面积 乡镇名称 面积
通羊镇 223.4km² 南林桥镇 217.3km²
黄沙铺镇 290.5km² 厦铺镇 345km²
九宫山镇 267.4km² 闯王镇 274.6km²
洪港镇 300.2km² 大畈镇 192.5km²
大路乡 95.7km² 燕夏乡 182.7km²
慈口乡 147.4km² 杨芳林乡 143.3km²
九宫山风景区 196km²
资料来源于
数据截止至2006年。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通山县地地图通山县地地图(3)通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4°14′—114°58′,北纬29°51′。以治所通羊镇为中心,西北距咸宁市所在温泉37公里,北距武汉市124公里,东北向径直32公里至石栏桥界的新县,东南向径直41公里至太平山主峰界江西省武宁县,南向径直28.5公里至老崖尖界武宁县,南偏西向径直35公里至老虎头主峰界江西省修水县,西向径直21公里至冷铺崇阳县。

气候环境

通山县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境南幕阜山脉绵亘约150公里,为鄂赣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横卧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954.1米。县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6%。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缓降,最低点在境东富水水库库底,海拔20.13米。

自然资源

通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按地形和气温变化的特点,全县大致分为:中部丘陵平贩温暖湿润区、南北低山丘陵温和阴湿区,南部中低山温凉多雨多雾区。由于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匀,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山区多于丘陵平畈区,水旱灾时有发生。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1969年2月1日,九宫山铜鼓凸);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1978年7月9日,通羊镇)。全年无霜期在226-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数最多,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资源概况

矿产资源

通山县有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玄武石建筑业资源,有以风电、水电、核电、蓄能电为主的能源业资源,有以九宫山、富水河、隐水洞、太阳溪、古民居为主的旅游业资源,有以商品羊、“两鱼一虾”为重点的畜牧、水产业资源,有以低碳硅铁、活性石灰为主的冶金业资源。

水利资源

通山县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2类48种。已探明的有煤、锑、大理石、花岗石、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玄武岩等。

煤储量1308.1万吨,锑8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花岗石1.2亿立方米,石英石5000万吨,石灰石6亿吨,白云石7亿吨。煤主要产地是横石、老虎槽、鲁家源、泉港等地;锑产地在徐家山、湄港。

石英石、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闯王镇;玄武岩主要分布在通羊、大路两个乡镇。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资源遍布域内多数乡镇,已全面开采。

土地资源

通山美景通山美景(8)通山县境内溪沟纵横,河网密布。河道总长80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0余米。[9]主要河系5条(燕厦河、横石河、厦铺河、通羊河、黄沙河),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集水注入富水水库。年平均降水量45.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5.4亿立方米。其中。本境地表径流20.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径流1.12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3.8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4.15亿立方米。山泉250处。在海拔1500余米的九宫山铜鼓凸、风车口,山泉四时不枯,原三源乡迎风台温泉,水温达50℃。

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富水水库),中型水库3座(石门、雨山、石门塘),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61座,总库容0.995亿立方米(不含富水水库)。塘堰2810处,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大塘205处。

境内水能蕴藏量为1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6.6万千瓦。到2002年末,已建成水电站39座(包括民营电站),装机总容量2.64万千瓦。

人口

通山县国土总面积26.8万公顷。其中,耕地13575.4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园地3131.89公顷,占总面积的1.17%;林地175066.67公顷,占总面积的65.32%;牧草地1.2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726.21公顷,占总面积的1.39%;交通用地1021.9公顷,占总面积的0.38%;水域13400公顷,占总面积的5%;未利用土地(含石头山面积)58076.73公顷,占21.7%。

政治

2019年末全县总户数14.2845万户,户籍总人口48.78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12.20:100。年末常住总人口37.77万人,比上年增长0.19%。城镇化率45.3%,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

经济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刘子恒
常务副县长 金大德
副县长 徐丽华、李莹、焦汉雄、董继兵、陈绵主、王定明、刘畅
参考资料来源:通山县人民政府[10]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陈洪豪
县委副书记 刘子恒
参考资料来源:通山县人民政府[11][10]

综合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刘子恒
常务副县长 金大德
副县长 徐丽华、李莹、焦汉雄、董继兵、陈绵主、王定明、刘畅
参考资料来源:通山县人民政府[10]

第一产业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陈洪豪
县委副书记 刘子恒
参考资料来源:通山县人民政府[11][10]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7.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1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0.46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8.43亿元,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6534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1:34.0:50.9(经济普查前数据)调整为13.8:36.6:4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72%。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4%、38.10%、54.66%,分别拉动GDP增长0.53、2.78、3.99个百分点。

文化

农业农业(20)2019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林业产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畜牧业产值9.46亿元,比上年下降5.9%;渔业产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粮食、油料种植面积分别为33.51万亩、10.73万亩,粮食、油料作物总产量分别为11.20万吨、1.17万吨。全年生猪存栏15.19 万头,出栏30.10 万头;活家禽存笼194.11万只,出栏170.94 万只;水产品产量1.19万吨,比上年增长3.5%。

地方文化

2019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4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7.5亿元,同比增长10.9%,工业营业收入107.02亿元,同比增长10.61%,工业用电量(全口径)27057.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6%,工业增值税9207.0万元,同比增长5.5%,产品销售率99.3%;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地方特产

2019年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建筑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8%,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3%,开发区投资同比增长20.6%。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4%、22.5%、19.1%,占比为15.58:42.56:41.86。

贸易

2019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和零售业销售总额59.0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3.09亿元。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3亿元,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亿元。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3亿元,比上年增长85.0%。

交通邮电

2019年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28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条97公里,国道2条87.4公里,省道5条199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2547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通乡二级公路黑色化,18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达率、硬化率均达100%。全年完成客运量280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28965万人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2%,完成货运量335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9537万吨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8%。水上运输实现连续22年无安全责任事故。

2019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492.06万元,比上年增长12.3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增长29.63%;互联网宽带用户6万户,增长17.65%。

财政金融

2019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30亿元,增长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3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24亿元,增长13.46%。

201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03169万元,比年初增加132445万元,增长8.4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042508万元,比年初增加138872万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为305298万元,比年初增加9247万元;广义政府存款354384万元,比年初减少16022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57163万元,比年初增加123524万元,增长13.23%。

社会

教育事业

九宫山寺庙九宫山寺庙通山是一片文化的热土。据考古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墩头山出土的石斧、石刀,郭家岭出土的甬钟,磨盘山出土的铜剑等,都是通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通山还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汉戏、采茶戏、山鼓、民歌或民间故事传说,它们在民间艺苑摇曳生姿,顾盼流芳,被后人视为民间艺术奇葩。

  • 通山山鼓

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

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间还挂有一面铜锣,左手执钟打锣,右手拿扦击鼓。

山鼓的曲调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节奏性很强,加上旋律高亢激昂,质朴热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一种活跃劳动场面的艺术形式。1988年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电视比赛中,通山县改编的节目《喜耘禾》山鼓,荣获银杯奖。

  • 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当地人民以世代相传的独特腔调和方言土语唱出的民间歌谣。其唱腔丰富,通常以“打山鼓”伴唱的形式唱出来。清同治版《通山县志》载:“山壁晴光,桥间夜色,渔歌樵唱,田鼓寺钟……”,樵歌指的是山歌,田鼓则指山鼓中的栽田鼓。

建国后,通山民歌在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06年通山山歌被列入湖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技术

  • 杨芳酱油

杨芳酱油杨芳酱油杨芳乡是鄂东南黑豆的主要产地,年产量60公斤,以地产黑豆生产的酱油、豆豉具有原汁原味的天然食品风味,早在康乾年间就被称列为贡品闻名于世,绵延300多年。杨芳酱油、豆豉以其香浓味醇,汤色厚爽,开胃健脾,滋补健身而誉湘、鄂、赣的周边地区,堪称调料之精品。1987年9月经省农科院农业测试中心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杨芳酱油含人体需氨基酸17种,含氨基酸总和达10.76%。且保鲜期达12个月以上。

  • 大畈麻饼

大畈麻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商贸人士沿富水河至长江,往来做生意,从而给富水中游的大畈街带来了商机和繁荣。传说麻饼始创于阮氏之手,当时堪称湖广“一绝”。大畈麻饼曾享誉武汉三镇,销遍荆楚大地。大畈麻饼配料精致。由高级面粉、上等芝麻,优质茶油,加之冰糖、葡萄干、陈皮、金钱桔等十几种食料,先人工拌、揉、搓、打、削成圆形,再一蒸二熏三烘四烤,然后出笼凉干即可食用。

  • 黄沙苦荞酒

种植苦荞酿酒,在黄沙至少有300年的历史了。在当地历史上一直将苦荞当作一种杂粮,风调雨顺的岁月,农民有了余粮剩米,便将收获后的苦荞酿酒。逢年过节,视之为宴请嘉宾、新朋的珍品。现代实验证明苦荞富含19种氨基酸和10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特别是所含芦丁具有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2001年3月,“苦荞泉”牌苦荞酒被首届湖北武汉“3?15”精品博览会评为“首选推荐产品”。4月份,又被湖北省商品计量管理协会、武汉商业总会授予“2001年湖北市场质量信得过品牌”称号。

  • 唐老农山茶油

唐老农山茶油,精选野山茶籽自于国家4A原始森林景区湖北九宫山;及其周边余脉!甄选原始生态林中、有30年树龄的野山茶树结果的珍稀山茶籽。采用原生态物理压榨技术,不调和、无添加、不勾兑,充分保留山茶油的原色原味,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角鲨烯、茶多酚、黄酮等天热物质。低脂肪、高烟点,成就非常健康生活。天赐九宫山,稀世自然纯!唐老农山茶油荣获咸宁市“知名商标”、“龙头企业”;获省市“重信用守合同”等荣誉称号。

  • 通山柑橘

清代以前,本县已有柑桔栽培,品种多为香圆、泡柑、巴柑等。1979年,国家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领导机关及科研单位相继派人来通山考察,试验和传授技术。并决定不分集体个人,一律无偿发放桔苗,至1980年,全县共辟桔园1.5万亩。近三十年的选种培植,通山富水库区已成为柑桔、甜橙等亚热带水果的天然生长地。“龟井”品种密桔被评为湖北省品牌等一名。长红橙、锦橙等,促销省内外。

  • 天梯板栗

通山县中部沉水山(亦名天梯),是通山县板栗的重要基地,素以“板栗之乡”著称。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清代就盛产板栗。天梯板栗品种多样,主要有早粟、红光粟、羊毛粟、油粟等。它们的风味不尽相同。早粟,果壳红润,内质松脆,其味甘香;红光粟,质脆嫩爽口,入食香甜;羊毛粟,生食清香,熟食甜滋;油粟,青乌发亮,富有油腻,甜似梁饴,为板栗之上品。

  • 慈口空心面

初创于1853年的朱月胜油面铺,距今已有130年历史。空心面的特点是细长空心,复煮不糊汤。主要原料是精面粉、茶油、食盐等。制作的关键是揉面技术。在揉面过程中,须用十指对面团进行纵向穿孔,要反复数百次,直到干水起皮,软硬适度,才打条,擦油、上筷,待其干燥即成。

  • 宝石花红

宝石花红果大,平均20个为一斤。果把短而歪,皮薄肉多,核小无渣,沙甜不酸。经过炮制可以变成主治积食、消化不良的良药,能够生津开胃,增进食欲。用储存的雪水加白糖浸泡的宝石花红可以治痢疾。用开水冲泡青红或花红叶子是上好的清火祛热饮料。

  • 燕厦薰鱼烤

燕厦是有名的“水产之乡”,燕厦薰鱼烤色、香、味俱全,在通山久盛名。正宗的燕厦薰鱼烤主要原料是用麻钩鱼、船钉、红尾稍、翘嘴白等鱼制成,这些鱼是富水河特色鱼种。制成的薰鱼烤肉厚、细腻、鱼刺少。薰鱼烤很讲究工艺,一是洗,将鱼先破肚,把鱼脏掏尽,然后用清水冲洗,反复几次。二是蒸,将洗尽的鱼撒一些盐,放入大锅中用中火清蒸,蒸的时间根据鱼的多少而定,直到蒸熟为止。三是晒,将煮熟的鱼,一条一条地放在竹杆上晒,在拿鱼的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防止把鱼搞碎。晒的时间不能过长,只要把蒸后的鱼晒干水即可。四是薰,这是关键环节,先将晒干水的鱼放在铁丝网上薰烤,不能用明火,燃料最好选择板屑和谷壳两种,在薰的时候还可以加上一些桔皮,薰鱼时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每隔一段时间把鱼翻动一下,一次不行再翻第二次,白天也可以放在太阳上晒一晒,薰成后的颜色呈淡黄色,有香味,可以生吃。

  • 富有油面

民国时期,位于通山腹地的“浮油街”是方圆几十公里农副产品的聚散地,当地千亩沃野,物产丰富,“富有”即由过去的“浮油”谐音而得名。“浮油油面”以当地小麦手工石磨磨成粉,调以适当麻油或菜油、盐等。通过发酵,手工搓揉成条,上架拉丝制作而成,外型纤细、圆润,味道鲜美,耐煮耐储,气味芳香,油而不腻。

  • 隐水枇杷

隐水村枇杷以果大,味美著称。其果主要供生食,同时也可以制罐头食品,树供观赏,花为良蜜源,叶可入药,其性平、味苦,功能清肺下气,和胃降逆,主治肺热咳嗽,呕吐呃逆等症。

  • 万家甜柿

万家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一年中有近140天雾气萦绕,年平均气温在25℃左右,在通山有“小九宫”之称,属半高寒地域,气候非常适宜柿子的生长。万家的房前屋后,田间小路边,山间处处都有柿子。万家柿子甜美可口,营养丰富,含丰富的多种氨基酸、糖类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特别是清热解毒的功效,眼病(特别是红眼病),牙痛、咽喉痛和热胃病等病症。

  • 青山油茶

横石潭镇青山海拔800米,土壤酸性,非常适宜油茶生长,青山油茶果大,出油率高,质量好。

  • 通山美食

有红薯、薯粉砣(即包坨)、薯线粉、薯粉丁、通山包坨等。

  • 农副产品

早在唐代陆羽所蕃的《茶经》中记载的“八之出”茶生鄂州,即包括通山等地。宋代,本县所产茶砖以商品形式在内蒙易马,1块茶砖抑止上等马1匹。后历代规定本县具有茶叶的贡献任务。至消代中叶,茶叶贸易已居重要地位。历经千余种植,茶叶已形成本地多属群体混杂品种。

通山县药材品种繁多,分布甚广,家种,野生药材在500多种。九宫山是天然的药材植物宝库,计有木本药用植物204种,其中各光药材有石耳、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竹节人参、川香、独活、明党参、沙参、白芨等19种。

文卫体育

环境保护

2019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102所,中职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74778人,其中高中学生8321人(含中职学生1650人),初中学生19340人,小学学生47040人,特教学生77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5546人,其中专任教师4954人。全县共有幼儿园92所,在园幼儿17213人,教职工2040人,其中专任教师99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小学升学率100%。

2019年新建迎宾路小学和实验高级中学。从2019年起,每年投入673.2万元,在全县187个行政村每村落实“一村一辅(警)”,主要负责村级校园安保工作;每年投入162万元,为中小学校增配50名专职保安,实现中小学校(园)安保人员全覆盖。2019年招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321人,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20人。全年总计资助学生27327人次(含建档立卡贫困生19541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811.40125万元;为2828名大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273.273万元。2019年黄沙小学在省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实验中学在省级经典诵读中获得第五名。通山县音乐、美术教师参加了市级基本功比赛,获得全能一等奖和手工制作一等奖。

安全生产

2019年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10家,“市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5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对2018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4家企业、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学校”、省级科技孵化器电商服务中心、认定成果转化的企业累计拨付奖励资金77.55万元。申报省科技厅科技扶贫项目三个;推荐2人参加省“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培训计划;举办农民科技培训活动2期,培训人数300人。通山县湖北新亿通机车配件有限公司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人民生活

2019年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新图书馆免费开放,已接待116003人次,有效持证读者5500余人。融“三馆两场一中心”(综合体育馆、游泳馆、非遗展示馆、剧场、剧团排练场和全民健身中心)的县文体中心已全面竣工并进行试运营,成功举行了“首秀”-- “我和我的祖国”大型红歌会活动。高标准建成30个村级文体广场,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文艺下乡演出120余场,观众人数10万余人次;“戏曲进校园”各中小学演出6场、讲座4场、辅导20场。举办全县“迎春杯”老年人门球赛与全县职工趣味运动会,“健康生活,快乐奔跑”全民健身活动在大畈镇板桥村举行。

2019年全县全域旅游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全县第一次乡村旅游协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召开,石门村被首批录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并于9月23日成功举办 “绿色荆楚•五谷丰登”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会场活动。龙隐山、枇杷小镇成功申报省级重点旅游开发和文旅融合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山木雕”入选参加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民歌《十绣荷包》入选中国文化旅游部和云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2019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并受邀前往参演,这是整个鄂东南地区有史以来在民歌领域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

2019年全县拥有医院、卫生院19个(含妇幼保健院),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3个,通羊镇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民营医院3个。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740张,其中县直医疗单位1050 张,乡镇卫生院510张。在编在岗卫生工作人员2934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86人(含临聘人员),注册护士913人(含临聘人员)。全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 %,死亡率为4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4‰。

社会保障

2019年全县COD排放量2019年合计削减766.04吨、氨氮削减59.32吨、S02削减576吨、NOX削减 108吨。全县2019年减排项目合计17个,其中污水治理项目11个,畜禽治理养殖项目3个,锅炉关闭项目3个。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由水利和湖泊局移转到市生态环境局通山分局。

邮电通信

2019年全县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起,其中,工矿商贸事故2起,死亡3人,道路交通事故12起,死亡12人。

旅游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8元,比上年增长9.4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9622元、3627元、736元、36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4元,比上年增长9.1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6528元、5042元、1992元、409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比上年增长9.9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为7218元、2892元、144元、2264元。

2019年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28元,其中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交通通信同比增长分别为9.07%、9.87%、11.96%、10.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522元,其中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同比增长分别为8.84%、9.2%、10.33%、9.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06元,其中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交通通信同比增长分别为9.91%、10.6%、12.14%、10.66%。

旅游概况

2019年全县现有城乡低保对象13431户23014人,其中城市2675户3857人、农村低保对象10756户19157人。城乡特困供养人员1847人,其中城镇76人,农村1771人;有“卡内”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14671人,占比达69%。统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补助资金12027万元,全年支出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0703.98万元,其中城乡低保6747.06万元、特困供养1980.84万元、物价补贴628.63万元,参合629.75万元、临时救助717.7万元。各类支出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41.55万元,占比60%。2019年全失能对象护理补贴按上年度城镇全部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的33%执行达13103元/人/年,半失能人员按100元/人/月落实。发放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6032人,发放资金425.97万元;发放百岁老人津贴14人,发放资金4.014万元。完成南林桥镇、燕厦乡2所福利院新建任务,改建7所福利院消防设施与无障碍通道,为全县12所福利院配备特护设备,安装扶手装置。2019年全县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孤儿救助标准平均补助水平提高到300元/人月、215元/人/月、750元/人/月、1160元/人/月。

2019年,县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成立,新医疗保障局整合了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医疗救助、医药价格采购管理等职能。全年全县基本医保参保总人数418482人,其中城乡居民参保393470人,职工参保25012人,参保率达100%。筹资医保基金达3.1亿元,全年全县医保受益974402人次,支付基金总额4.71亿元。2019年全额资助全县贫困人口83879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资助金额1845万元(人均220元/年),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城乡医保参保率100%。2019年全县按240元/人标准全额资助贫困人口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共计投入资金2014万元,参保率100%。

2019年,全县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171567人、14066人、28370人、12940人、16938人、16772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03元/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均调标300元,企业退休职工月人均上调125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提高到300元,贫困户、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标准提高到200元。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718人,完成102%;失业人员再就业1412人,完成2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6笔,共3183万元,完成106%,扶持创业406人,带动1223人。开展培训班91期共5045人,完成168%。实施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提档升级工程,入驻企业达到59家,荣获“全省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超市”称号,在人社系统业务技能练兵比赛中通山县荣获咸宁市第一名,并代表咸宁市参加湖北省人社系统业务技能练兵比赛。[12]

景点介绍

大畈核电站大畈核电站通山县能源贮量大,其中水电贮量11万千瓦,可供可发的有7.5万千瓦,风电资源仅九宫山装机容量达15.7万千瓦,建成全国最大的高山风力发电站,核电站已经落户通山大畈,蓄能电厚积待发。

著名人物

荣誉

通山县境内山清水秀,东有道教名山太平山,南有华中胜景九宫山,西有百洞之山大城山,北有森林公园大幕山,中有“水土乐园”富水湖及“地下长廊”隐水洞。

在旅游业上,通山县树立“游九宫山东,玩富水湖、探隐水洞、漂太阳溪、观古民居、谒闯王陵”的旅游整体形象,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词条图册

九宫山

九宫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通山县境南部的鄂赣两省交界处。106国道东西横贯县境中部,316国道从东部过境与106国道交汇,九宫山景区有干线公路与这两条国道相通。北距省会武汉178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早在汉魏六朝时期,这里就有了相关人文活动,文化积淀丰厚。[1]

九宫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宗教氛围与文化内涵溶为一体,集观光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避暑名山于一身,既有江南山峰之奇秀,又具有塞北岭岳之雄伟。海拨1230米的云中湖,落差420米,为中国落差之最;森林覆盖率高达96.6%,堪称天然氧吧和绿色宝库。宋代以来,历代文人雅士钟情于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特别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殉难于此,使其人文历史更为厚重。九宫山以避暑名山而著称,7月份平均气温22.1℃,比北戴河低1℃,比庐山低0.7℃,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8℃。每年7月20日—8月30日举办九宫山避暑节。九宫山拥有云中湖、金鸡谷、石龙沟、铜鼓包、闯王陵以及中港六大景区。

隐水洞

隐水洞隐水洞湖北通山隐水洞位于湖北核电之都——通山县大畈境内,九宫山下,富水湖畔,距通山县城12公里,距武汉市130公里,交通便利。[1]隐水洞因洞中隐藏有两条河流而得名。与中国已发现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隐水洞兼备现代地下河与古河道景观,其景观质量及分布结构较好。如已开发的辽宁本溪水洞、贵州安顺龙宫、广西桂林冠岩、荔蒲丰鱼岩、重庆张关水洞等,不是地下河景观较少,便是景观仅分布在地下河的上层古通道。与通山隐水洞属于同一档次冠岩附近的小河里岩水洞、广西平果龙马岩、柳城龙寨水岩,地下河道景观多、品级高,还没有开发。[1]

通山隐水洞钟乳石类质地纯净,少见风化现象,且其主要景观如“鲤鱼跃龙门”、“天降神靴”、“玉兔观桃”、“寒山寺古钟”、“水生石莲”、“天鹅之吻”、“金银瀑布”、“仙人田”、“马良神笔”,“雪山飞狐”,“电闪雷鸣”“八仙送客”等体量巨大、造型逼真。通山隐水洞的景观荟萃了大自然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和朦胧美,是一处观赏价值较高的游览洞穴。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游人既可泛舟地下河和聆听地下河的涛声,又可乘坐轨道车体验洞中快速步移景换,还可以步行零距离触摸大自然。[1]被誉为“洞天华中——中华天洞”和“神秘的地下明珠宫殿”。

大城山

城山原名 蛇山。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名山,通山县第三高山(最高峰海拔912.5米)山上有很多美丽的景点和湖泊平原,整座山有大小山洞上百个,最大有足球场大,冬暖夏凉。两山头各有一座庙最为出名属张衡庙香火很旺。

目前还属于半开发状态,景点和山林都属于原始状态

太阳溪漂流

太阳溪漂流位于通山县海拔1380米的太阳山山麓——厦铺镇青山村,景区交通便利,距武汉市仅120公里,毗邻著名的避暑胜地九宫山;漂流河道长约5公里,落差100余米,漂流需时两小时左右,属于大落差、强刺激的双人自助漂流。漂流河道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滩多水急、跌宕起伏;河道落差大、落差陡,共有数10个2至8米高的大落差,很多落差接近于垂直。

太阳山

太阳山位于通山县厦铺镇的太阳山是一块尚未开发的旅游处女地,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隐居在那里。

湖北旅游考察团去了一次太阳山。旅游考察团由武汉大学的齐子鹏教授带队,有十几名考察队员。

当天一早,考察队就沿飞龙沟大峡谷进发。一路上,我们钻白水港森林幽道,踏黑潭河滑石,爬黄崖陡坡,过安平电站险渠,攀飞龙绝壁,观形态各异的神奇飞瀑,赏黄鹤尖下的秀美

群峰,游安平湖,在古墓群中读刻有刘基隐居一事的碑序……一个个惊喜得大呼小叫。

王氏老屋

王氏老屋位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西南三面环山的江源自然村南侧迪德堂,全村160余户、800余人口,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国道杨林段始已修筑村级公路沿南岭口通至该地。2009年6月5日,通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进行了登录。建筑命名为王氏老屋,201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王氏老屋建于清代晚期,为该村进士王迪吉与富甲一方的大地主王迪光兄弟所建,由东西并联的正屋与横屋组成,面阔共8间,深四进,占地面积2300余平方,建筑面积1404.36平方米,砖木混构,穿斗与抬梁木构架,正屋面墙呈八字门楼式,硬山顶一字式山墙,小青瓦盖顶,外檐饰墀头和砖瓦质翼角,各进明间分设槽门、中门,前进天井二侧饰镂孔花砖看墙,各进前后檐饰卷棚和望板,正脊饰斗拱,浮雕龙状挑尖梁。横屋二、三进之间以影壁式镂孔花墙隔断。整个建筑高大庄重,具有一定的气势,外貌与装修上不泛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王明璠府第

王明璠府第位于大路乡吴田村1组(俗称畈上王湾。古时该地为一片田畈,畈上聚居着姓王的,故名“畈上王”湾。后王明璠家族从五里外吴田洞引水至田畈,称吴田村),距县城3公里。又名“芋园”,即大而无华(非豪宅)之意。又呼为“大夫第”,1901年王明璠因功授受封四品“朝议大夫”,其大门额书有“大夫第”的门匾之故。是湖北省现存单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享有“湖北第一宅”之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宝石古民居

位于鄂东南通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闯王镇宝石村(原名宝石乡),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乡”。据调查考证,通山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处,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单位4处,县级保护单位15处。通山县古民居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宗祠、寺庙、家居、牌坊等均有遗存。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而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焦氏宗祠

焦氏宗祠焦氏宗祠位于通山县高湖芭蕉湾村。这栋古民居第一重为戏台,第二重为空旷的大厅,第三重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屋檐上,硕大的鳌鱼挑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雕梁画栋、7架梁建筑形式,显示着主人的显赫身份。罕见的是,在二三重之间,经通山县文化局初步考证,该民居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过探花,才有资格修建这种较高规格的民居。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称之为“古民居极品”。

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名为周步山,位于通山县中港景区东南部,是中港景区主要景点之一。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砖、青瓦、青木构成,内建有厢房、祠堂、小姐闺阁,大小房间132间,48个天井,屋内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在屋内周游,晴不戴帽,雨不打伞。

周家大屋历史悠久,史载乾隆戊戌年,三国东吴大将周瑜的后裔同统万公举家迁徙于此兴建而成。至今230余年,民国21年(1932)国民党通山县中学迁址周家大屋,历时三年之久,随后国民党某军26师医院曾驻扎于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