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

中文名 全球化
核心 经济全球化
目录导航

概述

Globalization — 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全球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时代的基本特征。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影响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样的一种经济理论: 相对优势使自由贸易可以让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 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大大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 世界贸易组织:

也有很多 反全球化运动人士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评价

正面观点

参见: 自由主义及 世界主义

反面观点

学理的怀疑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 国际贸易的增长和 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 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化。著名的依赖理论提出者萨米尔·阿敏提出,“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并且对全球化给拉美和亚洲国家带来的负面意义进行了精辟地分析。。

实质上的困境[ 编辑]

商品一体化所引出的更多缺点[ 编辑]

商品一体化是全球化的一大特征,为制造更多的商品,大量工厂的建立也是必需的。世界各地工厂数量增加,在中国更为显而易见(在全球化的机遇下,加上自身地租,工人薪金便宜,成为了各国的工厂建立之地,所以中国又称为“世界工厂”)

正是全球化的商品一体化令工厂增加,自然间接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继而恶化全球暖化,甚至影响生物之栖息地等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