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即指原创性的新药,经过对成千上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才得以获准上市。需要花费15年左右的研发时间和数亿美元,目前只有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才有能力研制。 在我国,“原研药”主要是指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
对于一些未在国内上市的国外原研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明确要求必须要申报,因此国内的药物研发的科研院所和药厂的实验室大多是从正规的代理商直接购买。
不少疾病通常是因细胞内或细胞表面的某一蛋白的功能异常导致的。通过药物阻断或者增强该蛋白的活性达到治病的目的。研发新药首先必须明确关键蛋白,判定药物研发的疾病靶标。
接着制造靶蛋白,筛选靶蛋白生物活性,只有0。1%显示部分活性符合需要,建立靶蛋白科研模型,选择对靶蛋白有反应性的活性化合物进一步研究,确定活性稳定并能改造的中标化合物为先导结构。
好的药品,不仅要吸收好疗效好,还要避免不良反应,再经过长达三年反复地试验将先前初筛的先导结构改造为符合科研要求的优化分子结构物。
这些优化的先导结构还要在动物身上中进行各种毒性等试验,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才能进入临床试验。经过5-7年的临床观察,才能最后确定其对疾病治疗的疗效。
中国是一个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的国家,随着中国加入WTO原研发药才被重视。发达国家两者并存。因此原研发药与仿制药疗效差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发达国家的医生和患者头脑中。在国外,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去药店配药时,药剂师会问患者,你要原研发药还是仿制药?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自己作出相应的选择。
在仿制药品许可中,其生物利用度是指仿制药品经测试反应具有原研发产品的利用度的+/-20%。”因此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完全的保证。
很多仿制药品成份中含不同添加剂及内在成份物质,此有别于原研发药厂的药物,故认为不具有生物等效性。仿制药只是复制了原研发药的主要成份的分子结构,而原研发药中其他成份的添加与仿制药不同,由此两者有疗效差异。对于于危急患者、危急时所需的药物、危急疾病,仿制药品均不可作强迫性的替换,在急救病人时,尽量使用原研发药。
首先,降价对外资企业积极的一面是,售价降低后,能够帮助他们进入三四线市场,进一步打开局面。不利方面,则是由于售价降低而造成利润降低,不过我认为平均19%的降幅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同样,对国内的企业来说,有利的方面在于,如果外资药持续降价,医院选择开外资药的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这也刚好给了国内药业一个机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外资药品降到和国内药品差不多的价格水平,国内药品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消费者对于外国产品的偏好可能会在此时显现。
不过对于降价“灭虚火”的做法,郭凡礼认为,肯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看病贵”窘境,“关键还是要改变国家‘以药养医 ’的整体情况,不然医院方面热衷开高价药的现实就很难改变,需求仍会存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