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阊区

金阊区

人口 207636
车牌代码 苏E
所属地区 苏州市
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太湖东岸
火车站 苏州站
下辖地区 5个街道
中文名称 金阊区
电话区号 0512
面积 35.7平方千米
目录导航

简介

邮编:215008 代码:320504 区号:0512拼音:Jīn Chāng Qū,Jinchang Qu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经苏州市委研究决定并经江苏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据《省政府关于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苏政发〔2012〕116号文件),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姑苏区人民政府驻苏锦街道平川路510号。

原金阊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西北部。2004年,总人口37万人。

金阊区辖5个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留园街道、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区人民政府驻石路街道。

历史沿革

金阊区图册金阊区图册(3)金阊区自古就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阊门、石路一带是明清江 南贸易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虎丘、山塘、留园、西园、寒山寺等著名景点蜚声中外,文化底蕴深厚。新世纪以来,金阊区以商贸、物流、旅游三大板块为重点,以石路步行街改造、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金阊新城建设三大重点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三产服务业,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三个文明”建设齐步推进。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40亿元,同口径增长22%;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3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增长42%。

在辖区内有闻名海内外的虎丘、西园、留园、寒山寺等古典园林和风景名胜,在建造颐和园苏州街对被作为蓝本的七里山塘经过一期保护性修复,再现《姑苏繁华图》的风貌,山塘全线基础设施建设和水上亮化工程开始实施,正把分散的旅游资源连成片,逐步形成了阊门-虎丘、阊门-寒山寺特色旅游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内的市体育中心场馆设施先进,中心内有羽毛球馆、健身中心、游泳馆等群众体育场所;现代化的市演艺中心正在石路商贸区南侧建造;几十个市区级的街头公园镶嵌在大街小巷;再加上各类大型超市、特色商业街、便利店、学校、医院和新兴的社区服务网络等为客商和居民创造了便于进行商务、文化、娱乐、休闲、餐饮和购物等活动的极佳生活环境。

1949年9月,苏州市撤销13个镇,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

1955年6月,苏州市设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居委会,西区设立山塘、横马路、丁家巷、胡家墩、虎丘5个街道办事处。

1955年10月,苏州市各城区更改名称,西区改称金阊区。1956年8月,观前区(原中区)撤销,所辖区域分别入北塔区(原北区)和平江区(原东区)。1958年7月,北塔区撤销,所辖区域的桃坞、阊门及长春巷办事处(大部)等并入金阊区。同年11月,成立各城区人民公社,实行区社合一。1960年7月,苏州市原3个区调整为6个区,金阊区一分为二,成立金阊、桃坞两个区(公社)。1962年7月,苏州市取消各城区公社建制。1963年3月,恢复建立3个城区,桃坞区撤销并入金阊区。金阊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被改称延安区;1967年,苏州市人民委员会报告备案:苏州市金阊区更名为延安区。1968年,全区建立石路、丁家巷、山塘、红卫(即留园)、中街路、金门、桃坞7个街道革委会。1979年6月恢复原称;1980年6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市延安区更名为金阊区。[1]

1987年,金阊区下辖中街路、金门、桃坞、石路、留园、山塘、彩香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社区居委会。

1991年8月,金门、中街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金门街道办事处。

1999年,金阊区辖7个街道:石路街道、留园街道、桃坞街道、山塘街道、彩香街道、金门街道、三元街道。共设150个居委会。

2000年,金阊区辖8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87882人,其中各街道、镇人口(人): 石路街道 21182、 金门街道 31309、 桃坞街道 27621、 留园街道 59911 、山塘街道 31183、 彩香街道 50682 、三元街道 35465 、狮山街道70780 、枫桥镇59749。(2000年人口普查)

2002年,区划调整(本站暂缺资料)。2002年末,全区总户数74562户,总人口207636人;因区划调整,总人口比2001年减少42900人。

2003年12月23日,金阊区对全区所属街道管理区域调整方案公布,将原来7个街道(镇)调整为5个街道。经省政府批准,金阊区域行政区划调整后共设5个街道,分别是虎丘街道、白洋湾街道、石路街道、彩香街道和留园街道。具体区划调整为,原虎丘镇撤镇建街道,将原山塘街道和原虎丘镇的4个村合并设立新的虎丘街道。将原白洋湾街道和原虎丘镇新渔等5个村合并设立新的白洋湾街道。新的石路街道由原石路街道桐泾北路以东的三乐湾、朱家庄、信记3个社区居委会和彩香街道桐泾北路以东的彩香路等5个社区居委会合并而成。原三元街道和原彩香街道桐泾路以西的彩香二村南区等6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原石路毛家桥社区合并而成新的彩香街道。新的留园街道由原留园街道和原白洋湾街道路南村北环西路以南区域组成。

2003年金阊区行政区划一览(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白洋湾街道 辖:居委会(西站);社区居委会(长泾);村委会(民主、路南、自由、新城、申庄、新渔、张网、富强)。

虎丘街道 辖:社区居委会(清塘、桐星、虎丘、红星、曹杨、茅新);村委会(路北、新益、虎丘、茶花)。

2004年底,金阊区辖5个街道:石路街道、留园街道、彩香街道、白洋湾街道、虎丘街道。

石路街道:是金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东起环城河,西至桐泾河,南以三香路为界,北与上塘河相临,辖区面积1.84平方千米,户籍14207户,人口39351人,实际居住居民17929户,人口55182人,辖7个社区居民委会。(1)彩香一村南社区地址,居委会驻彩香一村二区17幢西,面积0.19平方千米,社区居民2337户、总人口7660人。(2)彩香一村三区社区,居委会驻彩香一村三区31幢B,于2000年9月组建,占地面积0.16平方千米,社区居民1784户,总人口5374人。(3)彩香一村四区。(4)菱塘社区,居委会驻菱塘新村一区18幢北,于2000年9月成立,后于2001年10月和2003年9月先后两次合并组建。社区地处烽火路以东,淮阳路以西,沿干将西路两侧,辖区面积约0.31平方千米,2978户居民,人口8934人。(5)三乐湾社区,居委会驻金石街39—16号,三乐湾社区东临广济路,南沿干将路,西至枫桥路,北到上塘街。社区面积0.26平方千米,居民2309户,人口6922人。(6)信记社区,居委会驻南浩街17号,北临上塘街、南接三香路、东依护城河、西与广济路相邻。社区面积0.44平方千米,居民3192户,人口10453人。(7)朱家庄社区,居委会驻朱家庄大街40幢,社区东起枫桥路、苏州第五干休所,西至桐泾路,南起胡家浜小河,北至枫桥路,面积0.31平方千米,常住居民2328户、人口6200人。

彩香街道: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办事处成立于1983年,位于古城区的西部,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望,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7.96万,居民24101户,辖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行政村:滨河社区、彩香花园社区、彩虹社区、彩香二村北社区、彩香二村南社区、虹桥社区、金夏社区、毛家桥社区、三元四村社区、三元一村社区、双虹社区、运河社区、新兴村等。

留园街道:位于苏州市城西北。辖区范围东起广济路、西至大运河,南起上塘河,北至北环路,面积5.9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4万余人、2.1万余户,外来暂住人口1.5万余人。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现驻西园路38-1号。辖10个社区居委会。

虎丘街道: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成立于2003年12月26日,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15705户,43524人,下辖6个社区居委会、4个村委会。街道管理范围为:与平江区交界线以西,沪宁高速公路、苏州市物流园规划红线以南、以东,广济路、山塘河西南岸线接京沪铁路一线以东、以北。

白洋湾街道:成立于1986年6月,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面积16.04平方千米,人口6143户,19950人,下辖8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街道管理范围为:东与相城区交界,西至京航大运河,北与相城区、虎丘区交界,南与留园街道交界。办事处驻白洋湾大街251号。

行政划分

地理

金阊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西北部,东经120°37′,北纬31°39′。东起外护城河东岸和十字洋河东岸,与平江区相邻;西至枫桥西运河界,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望;南以小日晖桥河、三香路、桐泾河东岸和里双河南岸与沧浪区为界;北至三角嘴河水面中央,与相城区接壤。面积35.7平方千米(水面占20%)。

区人民政府驻留园街道

2004年底金阊区辖5个街道:石路街道、留园街道、彩香街道、白洋湾街道、虎丘街道。

石路街道  辖:社区居委会(三乐湾、信记、朱家庄、彩香一村南区、彩香一村中区、彩香一村四区、彩香路、菱塘)。

留园街道  辖:社区居委会(留园、西园、湖田、仁安、玻纤路、虎丘路、硕房庄、观景、来运、新庄)。

彩香街道  辖:社区居委会(彩香二村南区、彩香二村北区、采香花园、双虹、彩虹、虹桥、毛家桥、三元一村、白莲、金厦、滨河、运河、三元四村);村委会(新兴)。

白洋湾街道  辖:居委会(西站);社区居委会(长泾);村委会(民主、路南、自由、新城、申庄、新渔、张网、富强)。

虎丘街道  辖:社区居委会(清塘、桐星、虎丘、红星、曹杨、茅新);村委会(路北、新益、虎丘、茶花)。

人口

全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80%,水面占20%。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但古树参天,周围有不少名胜。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境内河流纵横,京杭运河贯通南北。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苏州城四面环河,市内的水系纵横交错,使苏州名城更显魅力。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从苏州与无锡交界的五七桥至江苏和浙江交界的鸭子坝,全长82.35公里,占苏南运河江苏段总里程的39%。

山塘河

山塘河在历史上是运输黄金之道,已经整修。已成整个山塘旅游的经脉,东起阊门,西至吴中名胜虎丘。全长3.5公里,沿岸碑亭、牌坊、古桥、住宅都将成为山塘水上游的热点。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又名白堤,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的德政。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从山塘河里开挖出来的泥土,堆成了堤岸,苏州人称这一条长长的堤岸为“白堤”。白堤,就是最初的山塘街。山塘河开出来了,山塘街也筑起来了,水上有莲荷,两岸种桃李,走在一片风景中的白居易诗意盎然。“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乃新。好住堤湖上,长留一道春。”[2]

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经济

2002年末,全区总户数74562户,总人口207636人,其中:男性103796人,女性103660人;因区划调整,总人口比2001年减少42900人。人口出生率6.65‰,死亡率6.31‰。自然增长率为0.34‰。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金阊区有回、蒙古、维吾尔、朝鲜、满、壮22个少数民族,人口1130人,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

社会

2008~2011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8.75亿元,年均增长11.5%,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突破86%;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77亿元,年均增长9.4%。民营经济难中求进,实现跨越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区私营企业已达7595家,个体工商户超过1.15万户,总注册资本165.9亿元,分别是2007年末的1.4倍、1.9倍和2.3倍。

商贸经济繁荣发展,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33亿元,年均增长23.5%。物流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苏州传化“公路港”建成开业,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借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时机,做亮金阊旅游品牌,山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景区。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扶持发展科技、文化产业,累计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创新载体16个,新增文化企业257家。

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1亿元,年均增长24.5%。金阊新城完成建设投入33亿元,主干路网全面建成,白洋湾公园、北居住区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山塘保护性修复工程荣获“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中国南社纪念馆、贝家祠堂、普福禅寺等11个重要节点全面落成。首创实施“八公开一监督”制度,累计完成各类动迁227.3万平方米,妥善安置居民5160户、企事业单位434家。大力推行“警城联动”机制,城市管理效能明显提升,累计拆除违法建设5.7万平方米,城乡一体化保洁面积扩大到204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通过了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累计建成省级“绿色社区”21个、“绿色学校”15家。

四年共完成实事工程39项,总投入23.41亿元。其中,投入12.2亿元,全面完成8所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和一批校舍改造工程;累计扶持市民创业5854人,提供就业岗位5.85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对41个老住宅小区、178条街巷、715栋住宅楼进行了综合整治,惠及居民5万余户;全面建成5个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13个精品社区创建工作。

综合

金阊区自古就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阊门、石路一带是明清江南贸易中心和重要商品集散地。

苏州市金阊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2004 年全区新增企业1208家,新注册资本26亿元,其中超亿元的企业1家,1000万以上的15家,仅金阊新城就与6家企业签定初步协议,注册资本超4亿元。民营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总量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群。

产业园

金阊区科技产业园是苏州市金阊区人民政府、苏州市科技局、石路街道、苏州胜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由民营企业控股,以从事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经营为主的企业孵化器。

苏州市金阊区科技产业园位于彩香路6号,拥有两幢大楼(9000平方),全部按照当今流行的现代写字楼的格局进行改造。入驻企业已达95家,注册资金接近一个亿。以IT、软件研发为主体,还有一些从事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产品经营的企业和相关的科技企业。

本着高起点(功能定位起点高),高水平(服务质量水准高)、高科技(引进企业科技含量高)的原则,金阊区科技产业园重点吸引以下三种对象入园:一是成熟型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型生产企业的研发、经营总部入园;二是科研院所及各类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者(包括民营科研企业的业主)入园注册公司;三是大专院校、博士生,硕士生、带着课题入园。

作为一个具有观代气息,集高科技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经营为主体,兼顾其他科技类产品的研发经营,汇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人才的科技中心,金阊区科技产业园2004年上交税收达250多万元,并已孵化出3家企业,分别在高新区、相城区进行成果推广和规模生产。2005年金阊区科技产业园上交税收可达400万元。

旅游

文化

苏州佛教音乐流传与发展

苏州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后来苏州传播佛教的僧人支谦与制“鱼山呗”的曹植一起翻译《太子瑞应本起经》,“鱼山呗”初步克服了“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支谦到达吴地后又制成“连句梵呗”在江南一带流传。其时还有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康传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呗”也在江南一带流传。东晋时,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国僧人支昙又作“六言梵呗”,也在这一带流传。如果说,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初创阶段,那么,江南吴地可称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佛教活动走向民间,佛乐也形成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在苏州出现了“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听者填 寺舍”的盛况。在唐宋明清时,佛教的“唱导”由佛经偈颂扩充为佛经故事,加入民间传说,在吴地演变成“丝弦宣卷”,常由僧、道在办丧事、做寿、盂兰盆会上演唱。在法事活动中,演奏更成为部分僧人专职;而原从西域传来的胡琴、琵琶等唱导专用乐器,反而普及成为供“昆曲”、“评弹”等江南戏文伴奏所用的民间乐器。于其间也可见佛教音乐与江南民乐之相互影响。

苏州佛教音乐的梵呗唱腔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曲调平缓,腔多字少,气氛庄严肃穆,“远、虚、淡、静”,具有浓厚的佛教清静专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普通腔”,唱诵时用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等打击法器伴奏。历史上苏州寺庙的佛事也曾使用丝竹乐器,管、笛、笙、三弦、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渐渐废去,并已形成惯例。据灵岩山寺方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

苏州佛教音乐的特色

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吹打乐和寒山寺佛钟音乐,都属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一)、灵岩山寺的“净土宗”法事音乐。

净土宗法事音乐,源于唐代,流传久远。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灵岩山时根据十方丛林的要求,不仅制定了整套规约章程,并在念诵仪规方面按净宗旨念进行了详尽的校订和阐发,予以规范化,编撰审定了《灵岩山寺念诵仪规》,这对保存和传播净土宗佛曲作出了贡献。该仪规载有用乐器伴奏的赞、偈与佛曲、梵呗26首。所用乐器有大钟、吊钟、大鼓、小扁鼓、大磬、引磬、镏子、云锣、铃子、中钹、云板、大木鱼、小木鱼。朝课、暮课各一个半小时,均在大雄宝殿进行,全体僧人(包括学僧)参加。日课在念佛堂进行,部分僧人轮流参加。在功课诵念时有行止细则数十条,总的要求“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摒除一切杂念。这种虔诚的追求正是灵岩山寺佛乐的基本特色。如在《规制 . 精进七仪规》规定:“大众行持以犍椎为依止┉┉铃、鱼等之轻重快慢皆须合乎中道,不得草率从事。替换接敲亦须合韵,不得参差,必须遴选娴熟者任之”。“念佛之时必须都摄六根,声心相依,净念相继”,“行则安详徐步,俾便绵密用心,坐则正身跏趺,方能气舒神畅”。又云:“念佛声必须和柔哀雅,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明朗,不得夹杂四字及油腔滑调”。在念佛堂中张贴的《念佛心得》还要求:“声和韵稳,字正音园,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灵岩山寺的诵念仪规以其规范及特色,为海内外僧众所接受和推广,其影响遍及沪、浙、皖以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寺院。灵岩山寺的佛曲、经文、仪规,解放后通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开设的梵呗等课程传授给青年比丘僧。如今,苏州寺庙法事活动中乐器演奏,全由年轻僧侣承担。

(二)苏州市区赴应吹打乐。

苏州还有一种散居在民间的在家和尚,也称“赴应”和尚。赴应和尚音乐在抗日战争前较为活跃。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较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动渐止。1956年,苏州市文化局曾派人协助僧人恢复演奏活动,于东花桥巷大智寺内成立苏州市佛教音乐研究组,每周星期日下午活动一次,复习吹打乐。后由于一些僧人相继转业而停顿。赴应所用乐器有笛、笙、三弦、二胡、板胡、提琴、秦琴、大小唢呐、琵五、双清、铜鼓、单皮鼓、大锣、喜锣、小月锣、钹、星、木鱼、云锣等,与道教音乐大体相同。赴应吹打乐曲调动听,气氛庄严,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寒山寺佛钟音乐。

寒山寺钟声音乐及仪规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一种与赞、偈、咒紧密结合的,独特的唱念击钟仪式。击钟仪规如下:“晨则先紧后缓,暮则先缓后紧,共鸣钟一百零八响,表数百八结业也。”晨鸣钟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大,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罗帝耶娑婆诃”。再诵《破地狱》真言三遍,轻击钟三记。暮鸣钟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再诵《破地狱》三遍,“乃扬声而鸣,或称诸佛圣号,或诵大成经名,或念偈咒,一称一鸣,鸣法多端,总要专精一心,令诸有情闻离苦,咸得解脱”。由于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之诗远扬,特别在日本影响广泛。每逢元旦前夕,必有专程来寒山寺参加听钟声的活动。据说在新年到来之际,能听到钟声者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如意。

苏州佛教音乐经过历代僧人的创造、提炼,使宗教音乐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愿苏州佛教音乐这朵艺术之花更加芬芳。[3]

教育

全区现有公办小学14所,幼儿园20所,特殊学校1所,少年宫1所,老年大学1所,社区培训学院1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11133人,在园幼儿5343人,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连年保持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9.5%。区内100%的小学成为 “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依法治教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等,市优质园比例达80 %。2007年底顺利通过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对教育工作的督导,同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2010年3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5月底,顺利通过苏州市现代化老年大学的验收,成为苏州市首批教育现代化老年大学;同时,还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称号。

景点

史迹

金阊区环境优雅,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有虎丘山、留园等名胜和寒山寺、西园寺等著名寺院。其中虎丘山堪称苏州名胜之最;虎丘云岩寺塔、寒山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留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名胜古迹众多,文物景点遍布,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最后建议大家去一下山塘街。

文化

金阊区拥有令世人瞩目的旅游资源,虎丘、寒山寺、留园、西园等历史文化古迹是苏州人的骄傲。“游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塔是苏州古城的象征,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和虎丘花会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位于古城西部的寒山寺以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每到辞旧迎新时,人们总要到寒山寺来听一听钟声,祝福来年的幸福安康。位于枫桥边的江枫洲是新开的景点,集聚了传统的旅游特色。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以举世闻名的漏窗和假山石而著称,小巧别致,是古代造园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和结晶,难怪人们要把留园称为中国园林的典范代表,古往今来的游客无不对她表示由衷的惊叹。西园是寺庙艺术和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多少年来,不仅香火旺盛,还引来了中外无数游人的目光,碧波荡漾的湖心亭、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七里山塘的古韵今风,让世人看到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贵桥、新民桥、普济桥、玉涵堂、许宅、消防会馆、五人墓无一不承载着悠悠灿烂的辉煌。为切实保护和利用好山塘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给中外游人一个新的旅游胜地,金阊区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山塘保护性修复计划,建立“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周炳中是一位苏州商人,他除了投资办厂搞实业外,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古老的文化,2001年他出资200万元购买了许宅,又投次1000多万元兴建了山塘雕花楼,雕花楼胜景打造了山塘旅游全新的风景线。

金阊区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南浩街每年都要举办传统的“轨神仙”庙会,庙会聚集了苏州的传统文化特色,舞龙灯、民俗表演、夜市是每个苏州人必看的项目。繁华的石路商贸区还拥有苏州市演艺中心、人民影剧院、金阊区文化馆、梅竹书院等一批文化娱乐场所,给市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苏州市体育中心、苏州市会展中心等大型综合展馆也位于金阊,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比赛和展出。随着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复,玉涵堂、古戏台、汀洲会馆等一大批文化遗址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韵。

词条图册

金阊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节庆文化一年四季贯穿始终,聚集了苏州传统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给市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十四的“轧神仙”,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这天吕纯阳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1999年,神仙庙移建南浩街后,每年都举办“轧神仙”活动。“轧神仙”以展示民俗文化为主题,每年吸引100万人次参与。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二月十二山塘百花节、金秋虎丘庙会、寒山寺祈福听钟声、西园“烧头香”、 石路邻里节、山塘风情节、彩香文体节等形成了金阊区十大民俗文化活动,成为金阊区文化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收到市民的一直喜爱和拥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