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苏联援华的156工程基本完成,中国国防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为了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制订了国防科技12年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将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
在坦克方面,决定计划建立以中型坦克为主,轻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为辅的坦克装备体系。
由于之前已经决定将T-54A的仿制作为我国第一种中型坦克,所以此项计划中的中型坦克则定位成一个超越T-54A达到当时美苏等国研制的第二代坦克平均水平的方案,也就是121坦克方案。这个坦克方案也被引进到“坦克世界”之中,命名为121。
由于轻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计划只是坦克发展规划的一个辅助部分,所以军工设计部门最初并没有投入太大力量进行研制,主要参与的只是几家院校成立的设计小组。
轻型坦克方案最早代号59-16,之后由于研制单位的不同,分别命名为131和132方案。在通过装甲兵审查后,并冠名为WZ131,也就是我们俗称的62式轻型坦克。
在重型坦克方面,最先开始的由某研究所提出的111方案和某单位提出的112方案,如果用最简略的话来概括这两种坦克的区别就是111和112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负重轮设计,与苏联的IS-4和ST-I类似。经过一番权衡,111坦克方案胜出,得以继续发展。
进入60年代以后,苏联的T-62等第二代坦克大量装备部队,中国坦克在火力方面略显不足,加紧了重型坦克的研制,并将62式坦克的继续改进提上了日程。
为了与新出现的国外二代坦克和重型坦克抗衡,111坦克先后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构型,最终确定了以60-122加农炮为基础的构型,并将其定名为WZ111。而之前提出112坦克方案构型的研制单位又提出了另外一种更加大胆的构型。
然而在1960年代后,在中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使用复合装甲的主战坦克是未来潮流,而又大又重的重型坦克已经落后于时代。1963年,装甲兵机关决定停止重型坦克的发展,集中力量进行二代坦克的研制。
除此之外,一些装备苏制自行火炮的部队和炮兵部队提出应当研制用于反坦克为目的的自行反坦克炮和具备自行能力的自行火炮。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物力财力有限,这些项目并没有引起国家的重视。
虽然我们建国十年就可以生产当时世界一流的59式中型坦克,但是引进仿制和自行研制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虽然二战时期的苏联一年就可以推出一型坦克,但是这只是战争期间的应急。1945年以后,苏联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针对战争期间设计的坦克进行了补充实验和研制,才使得苏联坦克的水平全面提升。对于1960年代的中国也是一样,121中型坦克方案和重型坦克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全新的挑战,无法在短期内研制成功。于是在果断的调整了坦克研制的计划,将中重坦克方案进行了重新划分,用短期可以完成的目标,设计出了WZ121坦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69坦克),而长期目标则放在了二代中型坦克上(当时的三液,三机样车)。然而即便这样,69式坦克和二代坦克的研制也是困难重重,经过了几番方案调整,两者坦克于80年代才正式设计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