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塞尔日》可说是部自传性作品,也是克洛德-夏博尔导演的处女作,受到了影坛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让-维戈奖。
克洛德-夏博尔身兼导演、演员、电影对白撰写者、艺术指导、制片和编剧数职。他在二战时经营过电影俱乐部,返回
1938年10月26日生于尼姆。中学毕业后入尼姆歌剧院学习舞蹈。1957年到巴黎,参加F.特吕弗的第一部短片《顽童们》(1958)的演出,后在C.夏布罗尔的成名作《漂亮的塞尔日》(1958)中扮演女主角,获得成功,遂进入影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的新电影运动风起云涌,始作佣者是“法国新浪潮”。1958年,克洛德·夏布罗尔以处女作《漂亮的塞尔日》揭开了“新浪潮电影”的序幕。
法国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掐头去尾不过五年。但是,作为一次意义深远的美学运动,影响波及全世界。短短几年间,有200多名电影新人推出他们的处女作。作为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美学运动,“新浪潮”被载入史册。
与法国“新浪潮”遥相呼应的是“解冻”后出现的苏联“新浪潮”。
在法国“新浪潮”运动3年之后,英国出现了以卡雷尔·赖兹、林赛·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的“自由电影”运动;接着,在匈牙利,出现了米洛斯·扬乔、翁德拉什·科瓦奇和伊斯特万·萨博为代表的“匈牙利新浪潮”;在捷克,出现了以维拉·希蒂洛娃、米洛斯·福尔曼和亚罗米尔·伊雷什为代表的“捷克新浪潮”电影;在德国,70年代前后出现了大师群起的“新德国电影”;在波兰出现了安杰·瓦依达、罗曼·波兰斯基等一众导演则延续着“波兰电影学派”在六、七十年代的辉煌;此外,在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迥异于传统的“新电影”……
从80年代到90年代,电影新浪潮已由欧洲转移到亚洲。日本新电影,韩国电影复兴,泰国电影新浪潮,令人眼花缭乱。最令人惊喜的是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何处是我家》、《橄榄树下》、《白气球》、《镜子》、《天堂的孩子》轰动国际影坛。伊朗电影大多围绕儿童故事展开,从孩子清澈的视野中,看到单纯的爱憎和面对成人世界的困惑,挖掘出深邃的情感世界。阿巴斯始终关注普通人的境遇,探究那些操劳、疲惫、被社会环境压迫的穷苦人的内心情感,表达出对底层人深切的精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