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普通外科,尤其腹部外科和肝胆外科疑难复杂疾病诊治,专攻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及手术前后各类相关问题的评估、决策和处理,主要包括:
①肝癌,胆道肿瘤,消化系统肿瘤。
②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肿大伴功能亢进。
③肝内外胆管结石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主任
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主任
国家卫计委器官移植临床专科主任
国家卫计委活体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肝病中心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卫生部活体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肝胆胰协会、国际肝脏移植协会会员
江苏省器官移植学会、江苏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微免分会移植免疫学组组长
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专家组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活体肝脏移植研究所所长[1]
肝移植术后患者血清多肽差异表达谱的建立和初步功能研究
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诱导肝脏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研究
ATF6调控TLR4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Prdx5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物损伤中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转H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移植肝保护机制的研究
小体积肝脏移植物损伤及缺血预处理对其保护作用的研究
CTLA4Ig与FasL基因导入多途径诱导部分肝移植免疫耐受
国际国内著名的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中国大陆活体肝移植的开拓者,中国肝癌现代介入治疗的开创者,国际上较早开展活体肝移植的学者之一,率先建立活体肝移植技术规范化体系。在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提出创新性见解,开辟Wilson’s病外科治疗的新领域。
1986年,在国内首次报道碘化油肝动脉造影诊断肝癌,是中国肝癌的现代介入治疗开创者。
1995年1月,成功开展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当年中华医学会将其列为当代肝脏外科新成就之一,被评为1995年江苏省十大科技新闻。
2001年1月,成功为1例Wilson’s病(又名肝豆状核变性病)的患儿实施移植术,开创了中国大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亲体肝移植之先河。
2001年6月,6天之内成功地为一位6岁患儿实施活体肝移植、肝动脉重建、减体积再次肝移植3次大手术,创中国大陆之最。
2001年,首次采用独创的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亲体肝移植物流出道易扭曲、梗阻的世界性难题。
2002年2月,成功地为1例急性肝功能衰竭伴Ⅳ期肝性脑病患者行中国大陆首例急诊成人间右叶供肝活体肝移植。
2005年,中国首例急诊劈离式肝移植,将一块供肝被劈成650克、350克的两半后,分别植入一名39岁男子和一名13岁儿童的体内,实现“一肝两用”。
2012年11月,主持开展国际首例原本拟摒弃的带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移植给肝癌患者,为国际上拓展供肝来源开辟了新的思路。
王学浩还率先建立完善的供肝者随访系统,率先建立起一整套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科学、可行的临床方案。
将活体肝移植技术向全国20余个省市推,迄今为止全球完成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100余例,王学浩教授完成38例,占全球总数30%以上。“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和“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两项创新性、开拓性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336篇,发表SCI论文50余篇。
2011年11月3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肝脏外科上榜名医。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奖6项。[2]
冒“吃牢饭”风险创下“活体肝移植第一”
“什么是活体肝移植,就是从活人,通常是亲属身上取部分肝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有些供体被切掉肝脏可能达到60%。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两条性命。”王学浩说,1995年,当时国内对活体移植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王学浩曾对学生这样讲过:“如果哪一天,我因为做活体肝移植发生了纠纷而坐牢,你们能记得给我送饭就行了。” 1995年1月成功开展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2001年,首次采用独创的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2005年8月,完成我国大陆首例急诊劈离式肝移植,取得良好疗效。正是有着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王学浩才创下了活体肝移植领域10项全国第一。即使在“浅尝辄止”的介入领域,王学浩也是国内用介入手段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第一人。
从“王一万”到“王不输”
王学浩的病人不少都是孩子,患的是一种医学上称为“肝豆状核变性”的特殊先天性遗传代谢缺陷病,肝移植是医治此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以前医学界的主流思想是不主张给病人做肝移植手术,理由是患者的神经系统已经被殃及,术后无法改善症状,做了也是白做。但是,王学浩主任不忍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先后为近五十位患者做了亲体肝移植手术,数目居世界之最。 在活体肝移植之初,肝脏手术几乎都是个禁区,技术上远没有现在成熟。那时候,手术刀一刀下去,鲜血就直往外涌,病人手术中出血往往极多,有时候甚至高达1万CC,有人背后还给他取了个绰号,“王一万”。不过之后他很快就找到了路子,手术时把要切除的肝“套扎”起来,患者的出血就越来越少了,一般只有几百CC,有时甚至完全不需要输血。于是,“王一万”的绰号也成了“王不输”。 现在王学浩手下的肝移植手术已经做了600多例,患者生存率和国际上也是同步的,不少患者愈后已经娶妻生子。
至今每星期仍要做一两台手术
即使已经69岁的高龄,王学浩依然“不服老”,每个星期还上一次门诊,做一到两台手术。“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到手术台上专心致志的做手术,不用想其他事情,反倒成了一种休息。”王学浩说,当上院士是对他多年努力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个新的开始。在昨天中国工程院网站上宣布当选院士的第一天,王学浩反倒9点多种一大早就跑到王虹院长的办公室,和院长商量起今后的计划来。“只要身体还允许,我还会继续出诊,继续做手术。带着我的团队为大家服务。”王学浩说。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虹院长告诉记者,在90年代,她还是医院院办副主任的时候,就见识过王学浩的“拼命”:“他们做手术真是辛苦,在手术台上一站十几个小时,术后怕病人病情出现反复,又几天几夜的守着病人。”在最初开展肝移植手术的时候,一台手术做上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手术中顾不上吃饭,站到两条腿肿胀得一点没有知觉。有一次,王主任连续20天没有回家,连换洗的袜子都没有了,只好光着脚板上台手术。在肝移植中心,王学浩的手机号几乎人人皆知。王学浩总爱主动告诉患者自己的手机号,欢迎他们24小时随时来电咨询。有些患者为了表示感谢,会在手术前或是术后悄悄给王学浩递上红包,王学浩总是一个不剩地拒绝。“这些肝移植病人可怜啊,每个患者移植费用都高达几十万,哪能忍心收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