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建筑界以批判结构主义为名,打出了“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的旗号,开始了建筑复古风潮。在“中苏友好”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广泛借鉴前苏联模式。在北京,分布在长安街附近的众多部委办公大楼和公共建筑里可以看到许多苏联建筑风格影子。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它们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是标准的斯大林建筑。而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的苏联建筑“中国化”,来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
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在当时的中国遍地开花,甚至远在农村的供销社,也采取仿苏式风格,而且门梁上方都有个红五星。通过对比各地供销社的老照片,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其实,苏式或者仿苏式建筑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是显得有点突兀的。曾有人评论说,在当时还以四合院为主的北京,严肃整顿的苏式建筑与讲求圆融内敛的传统四合院是格格不入的,使得当时的北京城市面貌有点不伦不类。同时,苏式建筑适用于身处寒带地区的苏联人,但未必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而且年代越往后,苏式或仿苏式建筑就越显示出不便和破败。也因此,对于一部分人而言,苏式建筑带来的是美好的记忆;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则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