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 贝特森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Double Bind Theory)。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半个世纪以来,精神病学界围绕该理论正确与否有过激烈的争论,迄今没有取得共识,因为虽然很多人觉得双重束缚理论具有实用价值,但是难以获得经验研究的证实。不过,“双重束缚”这一说法不胫而走,在许多领域都获得应用。 双重束缚总是让人无所适从。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你必须自主选择”,那人就面临双重束缚。自主选择按说是自由的,但是你规定了“必须”,他又不自由了。他为什么不可以咨询别人意见后再做选择?为什么不可以将“不做任何选择”作为一种选择?一个单位的领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个家长,也应特别注意别使自己的员工陷入双重束缚。假如一位领导在员工大会上气势汹汹地说:“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嘛,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来找我谈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员工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的。同理,不同政府机关推出相互矛盾的规章,使老百姓受到双重以至多重束缚的事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贝特森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双重束缚是:从一个层次上说,人类进化已经到了很发达的程度,可以为个体的生存而抗争(比如,在科学和医学不发达的时候,有残疾的婴儿很可能被父母抛弃,或者夭折,现在,无数残疾婴儿生存了下来且长大成人了),而从另一个层次上说,人类作为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仍然摆脱不了死亡。大部分宗教其实都在试图帮人类摆脱这个基本的双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贝特森认为,与其说《圣经》(或其他宗教经典)的创世故事是迷信和谎言,还不如说它们是表达真理的另一种版本--隐喻的、诗意的版本。
经过对双重束缚现象的深刻反思,贝特森提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使学生们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思考,理解不同语法之间的关系(知道在哪种社会交往中采用哪一种语法),理解存在着不同种类的效率和程序,理解真理不一定是唯一的,不同种的真理之间未必相互矛盾,它们只是在不同的维度上为“真”。
大自然对人类的双重束缚也许永远无法摆脱,但人类试图摆脱双重束缚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而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设法别使自己的部属陷入双重束缚,不然,正如贝特森骂大自然一样,双重束缚别人者也一定会挨骂。
书名:双重束缚
作者:[美]克利斯·波杰里安
译者:旋清真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页数:277
开本:32
ISBN: 9787214067685
她盯着照片里那骑单车的女孩许久,心跳不禁开始加快。拍摄地点离她受到袭击的小径可能只有半英里,她必须知道他为什么拥有这张照片……
那年秋天,大学二年级女生萝芮儿在一次外出门骑单车途中遭受攻击,她的人生从此改变。原本活泼外向的她,躲进摄影的天地,并奉献时间到一家流浪汉收容所担任社工。
多年之后,一名曾待过收容所的老人鲍比过世,唯一的遗物是一箱他生前极度珍视、不给任何人看的照片。奉派整理这些照片的萝芮儿惊讶地发现,照片的拍摄技巧与质量极佳,当中还出现许多五、六○年代的名人肖像,以及她儿时的邻居与其房子。
基于好奇与歉疚,萝芮儿开始疯狂追寻鲍比谜样的身世背景。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认出鲍比的照片中,有一张是摄于佛蒙特州的泥土路上,远远有个身着黑色短裤、色彩鲜明运动衫的女孩,独自骑着单车……
到底鲍比的真实身分是什么?他与萝芮儿之间有什么样的牵连?
当现实的世界无路可走,萝芮儿与鲍比又要如何面对自己故事的真相?
被层层迷团所困扰,萝芮儿越来越确信,鲍比的一些照片揭示了一个深深隐藏的黑暗家庭的秘密。她对真相的追寻将导致她离自己以前的生活更远——和那些声称想拯救她的探究者进入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克利斯·波杰里安(Chris Bohjalian)1960年生于纽约,1982年毕业于阿默斯特学院,是《柯梦波丹》、《读者文摘》、《波士顿周日环球杂志》等多家期刊的撰稿人,并辟有个人专栏。他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倾向于围绕普通老百姓面对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产生的极其困难的状况,往往侧重于一个具体问题,如无家可归,动物权利和环境保护,并往往以性格为导向,围绕复杂且有缺陷的主角和次要人物循环。他的很多小说故事都发生在真实的佛蒙特州的一些虚构的城镇,以至于让众多读者误认为确有其地。
克利斯·波杰里安迄今已发表小说13部,包括曾入选《出版人周刊》“最佳好书”、“奥普拉读书俱乐部”选书的《纽约时报》畅销作品《助产士》。此外,他也有多本着作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野牛战士》2002年获颁“新英格兰最佳小说奖”。《旧金山纪事报》描述他的作品为:“平凡人物在心痛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优雅与尊严”。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6种语言,销售近500万册,其中3部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他和妻女现居佛蒙特州。
《双重束缚》:向菲兹杰拉德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心理悬疑之作。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邦诺书店选书。《姐姐的守护者》作者等多人与各大报纸媒体强力推荐。“双重束缚”是个精神病学上的术语,意指人处于自相矛盾的讯息中无所适从,基于防卫心态,创造出真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假想世界,导致精神分裂。心理问题的普遍性需要优秀的心理愈疗小说,而《双重束缚》是极好的选择。一张骑单车女孩的照片……一个黑暗家庭的秘密……一个深深隐藏的黑暗家庭的秘密……
这是一本让你想一口气看完的书,而结局的意外转折,将令你惊讶得
说不出话来。
——《姐姐的守护者》作者茱迪·皮考特
一部精彩的心理悬疑小说……对于我们选择记忆与遗忘的方式,有着
令人毛骨悚然的描绘。
——《纽约每日新闻报》
一部了不起的小说……令人无法放下。
——《人物》周刊
全书像一张引人入胜的拼图……畅销作家波杰里安的大胆之举……他
完成了一件需要极高技巧又极为有趣的任务。
——《出版家周刊》
波杰里安是悬疑文学小说的高手,这是一本会让人想熬夜看完的书。
——《华盛顿邮报》
一本惊人的小说……萝芮儿是个令人难忘、易受伤害又复杂的角色。
——《洛杉矶时报》
一本像蜘蛛网般复杂多样的书,结合幻想与悲剧……一部杰出的作品
……让我们瞥见一颗深深受伤的心灵。
——《华盛顿时报》
波杰里安创造了另一部令人忍不住鼓掌叫好的佳作……他将一个谜样
的情境转化成一本充满想象力与情感的小说。
——《落基山新闻报》
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
——《新闻周刊》
一部系情于悲伤的悬疑小说,一个探讨文学对人心的影响、错觉与介
入、令人心痛又难以忘怀的故事。
——格雷戈里·马奎尔(Gregory Maguire),《邪恶年代》作者
藉由提出有关真相与现实的问题,本书彰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现
实生活中,真相经常是处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时代-阿格斯》
本书节奏明快,结局有着令人惊讶的转折……这部精心构思的优雅作
品,值得细细品味。
——《书目》杂志
融合了文学、摄影分析,以及对游民与精神疾病的省思,波杰里安写
出了他至今最好也最具多元性的作品。
——《科克斯书评》(五星评鉴)
一部构思绝佳的小说,拥有深具说服力的角色与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却能完全引人入胜。真是一本了不起的书!
——珍妮特·克兰,邦诺书店索格斯分店店长
2003年1月,佛蒙特州柏林顿短期收容所委员会总干事瑞塔·玛克利
(Rita Markley)和我分享一盒旧照片,这部小说便源自于此。这些黑白照
片是鲍伯·“老汤”·坎贝尔(Boy“Soupy”Campbell)的作品,坎贝尔曾
是游民,已在短期收容所委员会帮他觅得的一处公.寓中过世。
这些照片不仅显现坎贝尔的天赋,照片中的人物也令人称奇,称得上
是杰作。我认出其中多位乐手、谐星、演员和新闻人物,大部分照片已有
四十年历史,我们都想不通坎贝尔怎么从一位拍摄五、六。年代知名人士
的摄影师,沦落到佛蒙特州北方的游民收容所,据我们所知,他身后没有
亲人,我们也无从问起。
其实,坎贝尔可能跟大部分游民一样,因为精神疾病、滥用药物,或
是运气不佳等原因而沦落街头。
我们往往责备游民,认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不幸负责,殊不知在世事
分崩离析之前,他们大部分也跟我们一样活得有意义。书中这些照片就是
明证:照片全都是坎贝尔沦落到佛蒙特州之前拍的。
因此,我深深感谢柏林顿短期收容所委员会准许我在书中使用这些照
片。书中那位游民摄影师鲍比·克洛克(Bobbie Crocker)显然纯属虚构,
但诸位将看到的照片却属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