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沁镇

鲁克沁镇

特产 石榴、哈密瓜
所属地区 中国新疆
中文名称 鲁克沁镇
目录导航

简介

    鲁克沁镇位于 吐鲁番盆地东沿, 火焰山南麓。东距 鄯善县城43公里,西距火焰山 大峡谷15公里,南距 图片 古丝绸之路 大海道20公里,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4.5万亩;全镇总人口30217人,主体民族为 维吾尔族,占总人口近90%,汉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10%;镇内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各村柏油路全面贯通,并有三条 干线公路与 312国道相连, 调频广播和有线电视全面开通, 程控电话达到3000多部,是 鄯善县山南三乡一镇的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2004年鲁克沁镇工 农业总产值2.5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8亿元,二、三产业 1.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71元。 鲁克沁镇是一座 历史文化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人文景观丰富多采,民族风情浓郁。全镇现有16处历史文化古迹, 其中 柳中城遗址为自治区级 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的力斯清真寺为新疆第二 大清真寺,再加上 鳞次栉比的 葡萄园、清水环绕的 坎尔井,香甜甘美的 哈密瓜,独具特色的 经济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鲁克沁镇成为吐鲁番旅游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克沁是吐鲁番 十二木卡姆的发源地,勤劳勇敢、 能歌善舞的鲁克沁人,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不断的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了维吾尔 民间艺术瑰宝——十二木卡姆。1992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十二木卡姆演唱会上,三名 木卡姆艺术家代表鲁克沁十二木卡姆进行了演出,使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名扬全国。1997年鲁克沁镇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 民族艺术之乡”,2003年3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 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获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鲁克沁是 新疆哈密瓜的真正故乡。鲁克沁的哈密瓜远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成为无可代替的 支柱产业,也使鲁克沁赢得了“ 中国哈密瓜之乡”的美誉。鲁克沁的葡萄同样久负盛名,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并因成熟快、 糖度高、上市早而倍受市场青睐,畅销各地,享誉全国,经久不衰。 现在,鲁克沁镇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坚持以 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紧紧把握 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坚持科学的 发展观,充分依托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在政策、信息和技术等方面努力搞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调动各族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的步伐,努力创建一座现代商贸旅游文明小康乡镇。

历史文化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全镇现有16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柳中城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的力斯清真寺为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再加上鳞次栉比的葡萄园、清水环绕的坎尔井,香甜甘美的哈密瓜,独具特色的经济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鲁克沁镇成为吐鲁番旅游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克沁汉代为柳中城,唐为柳中县。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轮台城墙西域都护府时,曾一度在此屯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五百兵士进驻柳中城屯垦戍边。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现在城墙周围还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内城南端,现存有汉城墙,长30米,高20余米;在内城正西,有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迹,大约建于1758年,当地人称王爷台。台长五十七米,宽四十米,高二十米,全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

历史沿革

  两汉时代

  鲁克沁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驿,在汉晋时为屯囚要地。汉称柳中,这是汉文地名,从东汉关宠驻柳中后史籍中就屡有记载。东汉安莽帝延光二年夏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班房率领驰刑士500人,屯田柳中。长史行使西汉都护的职责,是东汉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史府设柳中,班勇屯垦、军事并举,开始收复西域失地。

  东晋南北朝

  公元327年,奠都在河西地区的张俊前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设立了高昌郡。鲁克沁绿洲因有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加之屯田士卒的功业,设为田地县。北魏宣武帝二年(501)实行郡、县、城制,将田地县(鲁克沁)升为郡。

  唐代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命吏部尚书侯郡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兵1万多攻占田地城,继而平定高昌,高昌叛乱平定后改设为西昌州,旋改为西州,田地郡为柳中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