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介绍
1. 正常的髋关节构造
人的髋关节由一个球形物(股骨颈)及杯状物(髋臼)所构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与骨盆所形成的关节,四周包围着强力的关节囊、肌肉韧带,是全身受力最重的关节。球体外围及杯状物内缘由平滑的软骨覆盖,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 。
2.为什么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术
一旦髋关节发生病变,关节面软骨会严重磨损破坏,甚至缺损变形而引起疼痛,就会造成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常见的原因有骨性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颈骨折等。经由外科手术把损坏的关节、股骨头切除及髋臼表面再造并装上人工髋关节以取代。手术后,可以得到下列改善:(1)关节不再疼痛。(2)不需长期服用止痛药。(3)恢复正常之髋关节功能。
3.髋关节置换术概述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采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严重髋关节损伤及关节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关节与骨组织的连接固定分为骨黏合剂固定(骨水泥固定)与无骨黏合剂固定(生物固定)两类。
成功的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最先由英格兰的外科医生John Charnly开始研究并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典型的全髋假体由一个嵌入式的金属的股骨头部分与一个高密度的聚乙烯的髋臼部分所组成。THR术中对集体一般采取2种固定方法: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的生物学固定。
术后处理及并发症: 手术后关节内常放置引流装置,需负压引流或冲洗关节腔,术后24~48小时内拔出。术后的并发症早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假体脱位,远期可出现骨折、异位骨化等。
4.髋关节假体的构成
人工髋关节的构造与人体的髋关节相同,通常包括塑胶(聚乙烯) 内衬、髋臼外杯、股骨头分及股骨植入物合并而成,股骨的部份是由顶端的股骨头及股骨植入物合成的,股骨植入物是用于嵌入股骨髓腔内以达到稳定度。
5.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应症:
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髋关节骨折、骨折后或脱位后及自发性的缺血性坏死、退行性关节疾病、骨肿瘤
髋关节功能解剖
1.股骨头:股骨近端球形部分,包容在骨盆上的髋臼内。
2.圆韧带:连接着髋臼和股骨头提供了关节的稳定。
股骨头和髋臼的骨质表面均覆盖着光滑的关节软骨作为“衬垫”,使他们之间的运动更加灵活。关节的表面有遗赠薄的、光滑的滑膜组织覆盖。在正常的髋关节中滑膜组织可以分泌出少量的液体,这些液体对髋关节起到润滑作用以减少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磨损。
3.颈干角:指股骨颈与股骨干的夹角,正常人平均127°(125°~130°)。若大于此角,为髋外旋;小于此角者为髋内翻。
4.前倾角:矢状面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的纵轴线的夹角,正常人平均13°(12°~15°)。前倾角增大与髋外旋并存,易发生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起坐、上下楼、前倾提重物动作时,髋关节承受的力更大,容易使关节假体的股骨柄发生扭曲或断裂。
X线片评定: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标准髋臼假体的位置是前倾15°±10°,外翻10°±40°,股骨假体柄的颈干角平均127°(125°~130°),假体前倾角平均13°(12°-15°)。髋臼前倾过多,在髋外旋、内收、伸直位时不稳;前倾不足,在髋屈曲、内收、内旋时不稳。髋臼外旋过多,在髋屈曲60°、内收、内旋位时不稳;外翻不足,在髋极度屈曲、内收、内旋时易导致假体间的撞击。假体颈的前倾过多则在髋极度屈曲、内收和内旋位时不稳。远期观察假体是否松动、假体是否下沉等。假体柄周围骨的透亮带在预示假体松动方面有重要意义。
1.单项功能评定:肿胀、疼痛、肢体长度、关节活动范围、肌力、平衡功能、步态等。
2.人工髋关节术后位置评价。
3.髋关节功能评分。
1.预防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2.改善和恢复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重建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关节脱位,减轻髋部疼痛。
3.恢复患者独立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康复治疗程序:
1.术后体位
平卧,患髋外展200-30°,踝关节中立位,防止髋关节脱位,被动活动膝、踝关节,并开始进行下肢肌肉收缩练习。
2.术后1天
主动活动健侧关节并进行患侧踝关节和足趾的主动背伸和跖屈练习,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锻炼,按摩髌骨周围、膝关节及小腿后部,同时进行深呼吸、引体向上运动,防止肺部并发症。
3.术后2天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髋关节轻度屈伸练习,髋关节屈曲应<60°,以防活动过度致假体脱出,时间限定在30分钟之内。
4.术后第3~7天
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并保持10~15秒,重复10~20次,膝下垫枕以膝部为支点,小腿抬离床面做伸膝动作,保持10秒,重复10~20次,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关节持续被动运动,从00-30°开始,逐日增加50-10°,直至90°,1小时/次,2次/天。在他人帮助下进行床上移动训练,训练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下进行。
5.术后第2周
助力下直腿抬高30°,保持10秒,重复20~30遍,逐渐过渡到主动直腿抬高,健腿支撑站立平衡练习,平行杠内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及转体,扶双拐行走,以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为主。
6.术后第3周
仰卧位双下肢空踩自行车运动20~30次,患髋屈曲90°以内,10次为一轮,组间休息1分钟;股四头肌及髋外展肌渐进抗阻训练,四点支撑半桥运动保持10秒,重复10~20次,坐、站重心转移及步行训练。患者此期间下床站立,并开始练习行走,行走扶拐杖或步行器,以防跌倒。行走时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动拐杖向前。每天2~3次,每次10~20分钟,注意保持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转弯时髋关节随身体一起转动,避免髋关节突然旋转。
7.术后晚期
6个月内避免患髋内收内旋,术后3个月扶双拐,逐渐过渡到单拐,弃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6月后行走平稳且无疼痛时可弃拐行走,每年复查3、4次。
1.患者在活动时髋关节屈伸不能>90°,避免负重,不坐矮凳,不做下蹲动作,不过度内旋或外旋下肢,不侧身睡觉。
2.上楼时健肢先上,拐随其后或同时跟进,下楼时拐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
3.尽量避免以下动作: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坐位站起;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时,身体向患侧倾斜,去取东西、接电话等;翘二郎腿和坐位穿鞋;入厕时坐便桶过低,或沙发过矮,健侧翻身不当时患侧髋关节过于伸直、内收内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