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酸

雷酸

汉语拼音 léisuān
英文名 fulminicacid;fulminic
化学式 HCNO
CAS登录号 506-85-4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雷酸

【英文名称】fulminic acid

【CAS号】506-85-4

结构

雷酸结构式雷酸结构式雷酸和氰酸(HOCN)、异氰酸(HNCO)是同分异构体。

雷酸大多数时候为双分子结构。属于酸性肟烯类物质。因为其双分子结构HONC=CNOH由碳碳双键连接,故有类似乙烯的加成反应性质,能使溴水褪色,并生成二溴乙肟(HO-N=CBr-CBr=N-OH)。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在1824年首次合成了雷酸。

历史地位

雷酸银和氰酸银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同分异构体。

相关趣闻

——关于雷酸(HCNO)和氰酸(HOCN)

维勒测定了氰酸的化学成分,指出它是由碳、氮、氢、氧4种元素组成的。22岁的维勒发表了平生第二篇论文,公布了他所定的氰酸的化学成分。紧接着,维勒又制得了氰酸银和氰酸钾,测定了它们的化学成分。

就在维勒发表第三篇论文时,格麦林教授提醒他:“请你注意一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刚发表的论文!”那时候的李比希,才20岁。维勒赶紧查阅了李比希的论文。奇怪,李比希测定了一种“雷酸”的化学成分,竟跟氰酸差不多!氰酸跟雷酸,化学性质截然不同,氰酸很安定,雷酸很易爆炸。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具有相同的成分?

不久,维勒来到斯德哥尔摩,来到柏济力阿斯身边。维勒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时,李比希也看到了维勒关于氰酸的论文。他同样感到疑惑不解。

于是,李比希拿来氰酸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氧化银71%,并不象维勒所说的是77.23%。李比希发表论文,认为维勒搞错了。维勒又重做实验,发现李比希搞错了,因为李比希所用的氰酸银不纯净。维勒进一步测定,认为氰酸银所含氧化银应为77.5%。就这样,维勒和李比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1826年,李比希发表论文,说他提纯了氰酸银之后,所得结论与维勒一样,同时也与他所测得的雷酸银的化学成分一样。对此,他们无法解释:两种显然不同的化合物,怎么会有相同的成分呢?他们谈起了氰酸、雷酸,雷酸银、氰酸银。经过详尽的讨论,认为双方都没有错。

1830年,柏济力阿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化学概念,叫做“同分异构体”。意思是说,同样的化学成分,可以组成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他认为,氰酸与雷酸,便属于“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结构组成一样,却是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在此之前,化学界一向认为,一种化合物具有一种成分,绝没有两种不同化合物具有同一化学成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