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潘子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新华日报旧址。1947年2月18日被国民党查封,共存在9年多。
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
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
194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
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
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创办,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1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一直发行。
2012年元月1日起,《新华日报》专门开辟通往北京的绿色通道,北京京西宾馆、江苏饭店、南京大饭店等首都重要窗口单位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当天新鲜出版的《新华日报》。
1937年7月17日,周恩来偕秦邦宪(博古)、林伯渠到庐山,代表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商谈国共合作抗日的各项问题,其中包括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报纸和刊物。当年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国共两党代表又在南京举行了两次谈判。
1937年10月初,奉周恩来调遣,潘梓年、章汉夫等陆续聚集南京,开展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的工作。
周恩来直接领导了《新华日报》的筹备工作,当时延安已有《新中华报》,所以周恩1938年1月11日来把国民党统治地区出版的这一党的机关报,定名为《新华日报》,并亲自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报头。初定潘梓年为社长,章汉夫负责编辑。原计划1937年11月出版,后因日寇进攻南京,报馆人员赴武汉继续筹备。
1937年10月19日,报馆人员离开南京,4天后抵汉口。
1937年12月31日,在与蒋介石的会谈中,周恩来对出版《新华日报》问题,当面作了具体说明。筹备就绪的《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报馆刚成立时由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5月,熊瑾玎来报馆任总经理。[4]
在办报过程中,中共中央充分利用其通过了国民政府登记注册的“合法性”优势,于抗日战争阶段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办报的同一时期,先后出版了《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版、华中版,分别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中共太行区委机关报、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这些不同领导机关的党报,在抗击日寇侵略的前线或者大后方,都极好地发挥了“战斗”的舆论媒体的重要作用。[5]
1938年8月,日寇向武汉进犯,报社大部分人员10月22日撤离汉口。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报馆共同包租了一条船叫“新升隆”,100多人编成一个大队,22日晚起航,第二天下午在湖北嘉鱼县燕子窝遭敌机空袭下沉,25人(报馆16人,办事处9人)因中弹或溺水牺牲。《新华日报》在武汉共出版287期。
1938年10月25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出了第287号报纸,在重庆同时出了287号报纸,标志着《新华日报》正式移渝出版。1月11日,建社三周年重庆
1938年11月1日,报社得到“新升隆”人员牺牲的消息。11月17日,报纸开始用大字标题登出追悼会筹委会通栏启事,持续半个多月。12月5日,召开追悼会,用5个整版推出《追悼本报保卫大武汉殉难同志》专刊。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和国民党的一些要员送了挽联和花圈。
1939年5月3日和4日,重庆市区遭敌机轰炸,10家报馆遭破坏。国民党中宣部下令各报停刊,5月6日起共同出版《联合版》,新华日报参加。其间,《新华日报》一方面将文章改在《群众》发表,一方面出油印壁报。
193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恢复独立出版发行。
1940年1月6日,因社论被国民党当局强令删去﹐《新华日报》被迫“开天窗” 。
1942年,新华日报原来疏散、撤退到各地的职员陆续归来。还增添了夏衍、乔冠华、胡绳等骨干。
《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在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3年、1944年、1945年新华日报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中共中央为了适应新时局的发展需要,决定将《新华日报》的总馆迁往上海,在上海、南京分别出版新版本的《新华日报》(因故未能出版),而将重庆版的《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留在当地继续出版发行。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再次利用《新华日报》在全国各阶层人民心中有巨大影响力的“红色品牌”优势,先后出版了中共华中工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等不同版本的报纸。[5]
1945年9月起,《新华日报》人员一分三,一批老骨干潘梓年、章汉夫、许涤新、戈宝权、乔冠华等奔向宁、沪及华南等地,作好在这些城市办报和建立分社的准备。第二路人马石西民、杨赓、刘白羽、周而复、李普、鲁明等充实了新华社记者力量。第三路人马以熊复为核心的四川籍人员,如漆鲁鱼、吴江、郑心如、洪沛然等,留在重庆坚持办《新华日报》。
由于《新华日报》一直团结带领人民和黑暗势力斗争,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在重庆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46年5月以后,改为中共四川省机关报。负责人为傅钟、张友渔、熊复等。该报的宣传在国统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6年12月26日停刊。
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一直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至此,《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占领了舆论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毛泽东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6]
宣传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阴谋。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导﹐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共中央24日致电华东局:“上海党报决定命名为解放日报,南京党报决定命名为新华日报。毛主席已允写报头,即可带来,在带到前可沿用旧报头。”当日下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任命范长江为上海解放日报社长、石西民为南京新华日报社长。
1949年4月26日,石西民抵达南京。27日上午,接管了位于中山路39号的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筹办南京《新华日报》。29日,创办工作的各路人马集中。30日晨,一张以新华社社论《庆祝南京解放》为发刊词的南京《新华日报》出现在读者手中。《新华日报》这张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大报,在南京解放后第8天就正式恢复出版,这在国内外新闻史上十分罕见。[7]
《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初期,共有在编干部和职工250余人,其中干部为80余人。干部主要来自原豫皖苏边区《雪枫报》、济南《新民主报》、《潍坊报》和华东新闻干校。接管敌方新闻机构后创办的“新华社南京分社”和“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时也均隶属《新华日报》。
1952年,中央人民政务委员会决定南京市、苏北行政区、苏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三地党委机关报南京《新华日报》《苏北日报》《苏南日报》在南京合并,从11月1日起出版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报名仍为《新华日报》。[4]
“文革”中,《新华日报》遭遇大劫难。
1967年1月,《新华日报》被“造反派”夺权,不复是党报,在两派斗争激烈时一度停刊。
1968年3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军管的《新华日报》成为省革委会的机关报。
1970年12月26日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后,《新华日报》重新成为省委机关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华日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报业发展出现了兴旺局面。
1985年,新华日报创办了第一份子报《扬子晚报》,报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写。
2001年9月28日,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苏省委、省政府同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2002年7月11日,成立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22日,在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当前,新华日报社已从最初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14报、8刊以及多个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和10多家经营性公司的现代传媒集团。[4]
目前,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江苏省南京市,作为中共地区性党的喉舌、主流媒体继续运营发展着。[5]
《新华日报》广告经营收入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省级党报前三甲;居全国晚报都市报发行量之首的《扬子晚报》获得了中国标杆品牌、亚洲品牌500强等诸多殊荣。
中央组织部委托创办的《大学生村官报》2011年4月正式创刊向全国发行,李源潮同志专门撰写发刊词并提出办报指导思想;省委党刊《群众》划归集团后全面改版焕然一新,努力体现了好读、管用的要求;《党的生活》办出特色,成为中组部确定的全国4本重要核心党刊之一。
集团控股重组的江苏最大的门户网站中国江苏网,全新改版后全球排名从3万位左右上升到5000位左右,被中央外宣办评为全国10家优秀网站之一。中国江苏手机报覆盖全球75个国家,国内用户达240万,获得“中国新闻出版最高奖”等殊荣。
集团规划13万平米、预计投资10亿元新的新闻传媒中心建筑群在南京河西新城CBD正在抓紧建设中,将在2014年投入使用。集团中央信息厨房正抓紧建设,为集团各类介质媒体提供统一的共享信息数据平台。集团传媒文化产业园苏州园区和南京园区建设正有序推进。集团还参股了江苏紫金财产保险公司和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与省广电集团合作建设石湫影视基地[8]。
2021年6月30日,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的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修缮竣工,并面向观众试开放。观众可前来参观“新华之光耀华夏——《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专题展”等展览,感受《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在渝战斗的光辉历程。为服务党史学习教育,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周一至周日全天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 [6]
2018年03月,获得第三届全国“百强报纸”。[3]
2019年3月21日,《新华日报》获得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平安联合发起的“村暖花开·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全国党媒优秀扶贫报道”奖项。[9]
2020年11月,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10]
2021年6月,新华日报社人力资源党支部被确定为江苏省机关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11]
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12]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顾雷鸣[13]
《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宣传全面抗战和持久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
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在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阴谋。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导﹐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潘梓年、傅钟、张友渔,总编辑华岗、吴克坚、章汉夫、熊复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