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睛障

传染性
相关西医疾病 角膜基质炎
疾病分类 眼科-黑睛疾病
发病部位 黑睛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混睛障指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混浊不清,蔓延黑睛,障碍视力。与西医学角膜基质炎相似。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基质炎。大多属于抗原-抗体在角膜基质内的免疫反应,常与先天性梅毒、结核、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麻风等有关。

病因

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邪伏风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病机

1、风热外袭,上扰目珠,侵犯黑睛。

2、脏腑热盛,肝胆热毒,循经上攻于目,火郁经脉,气血壅滞,黑睛混浊与赤脉混杂。

3、素体亏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内生湿热,熏蒸于目,损伤黑睛。

4、邪毒不解,久伏体内,耗伤阴液,虚火上炎,黑睛受灼,发为本病。

诊断依据

1、黑睛深层呈灰白色混浊增厚,晦暗无光泽,如磨砂玻璃状。

2、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

病证鉴别

本病须与花翳白陷、宿翳相鉴别。花翳白陷时,黑睛出现灰白色翳障,中央凹陷,周围隆起,荧光素染色阳性。本病黑睛表面粗糙如磨砂玻璃,荧光素染色阴性。宿翳为黑睛病变后遗留疤痕,只有视力不同程度的障碍,而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荧光素染色阴性。

相关检查

1、眼部检查:可见胞睑难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逐渐蔓延至整个黑睛,表面粗糙,外观如毛玻璃状,但不形成溃疡;常伴黑睛后壁沉着物,神水混浊;赤脉从黑睛边缘逐渐侵入黑睛深层,呈毛刷状排列,可延及整个黑睛,形成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影响视力;多合并瞳神紧小,或可出现瞳神干缺或瞳仁闭锁。

先天性梅毒引起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并有马鞍鼻、赫金森齿、口角皲裂等先天性梅毒体征;结核性者黑睛翳多呈扇形、周边形,不蔓延整个黑睛,常单侧患病;病毒感染引起者常表现为黑睛深层圆盘状混浊,易反复发作。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血清学检查,如康-华氏反应、荧光素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或微量血清梅毒螺旋体试验(TPHA)阳性。(2)结核菌素(OT)试验阳性,或胸透、胸部拍片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等。

辩证要点

本病之辨证,须细审因。肝经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者,治宜泻肝解毒;湿热内盛者,宜清热化湿;阴虚火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扩瞳为要。

治疗原则

内治法用于急性发病者,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病程日久者,补肝益肾、祛瘀通络为主。外治法以消障退翳,扩瞳为主。

证治分类

(一)肝经风热

症状: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前胡、荆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黄芩、白术、枳壳。

(二)肝胆热毒

症状: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

治法:泻肝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胆草、黄芩、桑白皮、花粉、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壳、蔓荆子。

(三)湿热内蕴

症状:患眼胀痛,羞明流泪,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灰白色混浊、肿胀;常伴头重胸闷,纳少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贝母、藿香、生地、天冬。

(四)阴虚火旺

症状: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滋阴降火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生地、熟地、黄柏、知母、麦冬、白芍、黄芩、柴胡、甘草。

其他疗法

1、局部点用退云散、犀黄散以消障退翳。

2、从早期起即应结合滴用1%阿托品液充分扩瞳。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3、内服药渣煎水过滤作湿热敷,日3次。

转归预后

本病病程长,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混浊才能逐渐减轻,赤脉才逐渐消退,但也可复发,也有部分愈后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在治疗过程中,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预防调护

1、本病因病程长,应坚持治疗,定期随诊。

2、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炸之物,以免助火生热。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混睛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若先因别证而生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先治变证,后治本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