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眼科龙木论

秘传眼科龙木论

品牌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 103页
书名 秘传眼科龙木论
语种 简体中文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1日
目录导航

概述

    《秘传眼科龙木论》(以下称 《龙木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被认为是在唐代《龙树菩萨眼论》(以下称《龙树论》)的基础上,经宋元医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内容后,形成 于明万历(1575)年间,由 黄毅所刊行,书名为《龙木论》,至此流传于世。该书记录了唐代《龙树论》、《刘皓眼论准的歌》等书籍的内容,系统地记述了眼科常见的 内外障 眼病72证,介绍了多种眼科外 治法,特别是有关白内障的分类、检查、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手术前后 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是一部 承前启后的重要中医眼科著作

溯源

     《龙树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有记载的首部眼科专著,由于原书已佚,对其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主要内容曾有不同意见。我们于1991年根据 《医方类聚》校订本中所载《龙树论》的内容,参考唐宋的多种医籍及相关著作,对此书的作者、体裁、内容及学术特点进行研究,提出《龙树论》是一部唐代医家吸收部分 古印度眼科资料,结合唐以前中医眼科内容而托名龙树的著作 [2]。  《龙树论》传至宋代, 《 崇文总目》对此载为1卷,《读书后志》记为3卷,宋·刘眆 《幼幼新书》中谓“《龙树论》四卷……此书莫知所从,世言龙木王菩萨之书”,可见在北宋年间,已改称为 《龙木论》[2]。但 《 圣济总录》、《幼幼新书》中所引此书内容中只有72证方论,而未附《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卷2记“ 龙树眼论三卷,龙树大士者,能治 眼疾;或假其说,集治七十二种目病之方”,可见《龙树论》3卷本中应有72证内容,而《医方类聚》所辑“ 龙树菩萨眼论”中并无72证内容,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两种不同内容的书,或一卷本仅为三卷本的一部分。《龙木论》应当是在三卷本《龙树论》的基础上,经宋元医家补充增录内容而成的。其所以改“树”为“木”,有人认为是为避 宋英宗 赵曙在位(1064~1067)的 御讳(嫌 名讳),因为《崇文总目》成书于 宋仁宗赵祯景佑年至 庆历三年(1034~1044),比 英宗早22年,故当时仍称为“龙树”,而《圣济总录》(1111~1116)、《幼幼新书》(1150年)均成书于英宗之后,故避讳改“树”为“木”。  《龙木论》在南宋几经传抄增补,由原有的72证方论渐成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10卷(明 黄毅所 刻本书名无“总”字),我们认为该书可能是在三卷本《龙树论》、《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的基础上由宋元之间的医家所编录,明万历中由黄毅所刊行。值得注意的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成书年代背景和作者”里提到“《龙木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经临床医学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有关内容,增补而形成明万历年间(1575年)黄毅所刊本,书名为《秘传眼科》而流传至今”。提到的刊者“黄毅”实为 谬误。《秘传眼科龙木论》篇首王问的“龙木集序”里有“毅所 侍御黄公,患其集未广布, 命梓之以传”的叙述。“侍御”是官名,即御史,古人处于礼貌,文中常避免直书其名,故习惯以 字号—官名—姓为 敬称,可见此“黄公”的字号应是“毅所”,而非姓“黄”名“毅”。“毅所黄公”又是何人呢?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续自警编》,八卷,明 黄希宪撰。希宪字毅所, 金溪人。 嘉靖丑进士,官至 应天巡抚”[3]的记载,《皇明诗选》里亦提及此人“黄希宪,字毅所,金溪人,万历时进士” ,根据《黄姓历代进士》记录“黄希宪,金溪人,嘉靖进士,御史”,可见黄希宪亦曾任御史。而作序的王问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与其为同一时期人。以上资料可以证实王问龙木集序里的“毅所侍御黄公”应为黄希宪。本刊本作序者王问,字 子裕,号 仲山,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嘉靖十七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又调任广东佥事,明万历四年(1576年)逝世,终年79岁[4]。  第4期 余杨桂,等.《秘传眼科龙木论》考2009年第26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龙木论》问世后曾多次传抄 翻印,存世已无宋元版本,唯有明代以后之 抄本、刻本。黄刻本中,将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集》一卷附于《龙木论》卷首, 秦伯未校正本(1926年)则附于卷末。葆光道人 姓甚名谁,于史无据,但将二书合刊当系黄氏缀合而成。李熊飞先生[5]根据 湖南慈利眼科名家安古医先生之述,认为“是书前72证,为葆光道人之书,诚 秦伯末之言斯是,后《龙木集72问》为太玄真人书也”; 范行准[6]在 《 中国医学史略》中则认为是北宋成都府僧了明,参考他书,采用 五轮八廓说重行编撰,称《眼科龙木集》。

主要学术特点

       1、阐发 《内经》旨意,首记 五轮学说五轮学说是在《内经》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的影响下,通过同类 比附, 取象比类, 司外揣内,由里推表等而推衍络绎形成。五轮学说中的“五”原指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者为无形之气聚合而成的物质材料(印度古医学则倡“ 地火风水”四原质说),其本为元气。五轮学说中的“轮”取眼球圆而运转之意。最先将眼的某一部分称为“轮者”,当为前面提到的《龙树论》。该书“谬误失理第二”中有“膜入 水轮, 苦逼牵制”之说,第十四中有“如眩人胀起,水轮胀也”,“若针损血轮,血随针出,不得止……”[8]记载。宋代 吴曾在 《能改斋漫录》中提出“《龙树菩萨眼论》有 五轮:血、风、气、水、肉,五轮应五脏也”。至唐《刘皓眼论准的歌》则更为鲜明,“眼中赤翳血轮心,黑睛属肾水轮深,白睛属肺 气轮应,肝应 风轮位应沉,总管 肉轮 脾脏应,两睑脾应病亦侵”。《刘皓眼论准的歌》曾载入 郑樵所著 《 通志》(1104~1162年),据日本学者丹波元胤考证,现 《龙木论》 中龙木总论中的“审的歌”即为《刘皓眼论准的歌》。“龙木总论”实际上是以“审的歌”为主体参合其他资料而成的。后北宋 《 太平圣惠方》对五轮论述进行了补充改进,将“肾应于 瞳仁”改为水轮。南宋后期 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论》对五轮定位作了较详细明确的论述,并将五脏虚实与五轮病症互相联系,这种脏腑配属关系一直沿用至今。历代代表性医著中关于五轮定位及生理的论述见表1。第4期余杨桂,等. 《秘传眼科龙木论》考表1历代代表性医著关于五轮定位及其生理  历代代表性医著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唐·《刘皓眼论准的歌》两睑,脾目中赤翳,心白睛,属肺位沉,肝黑睛(位深)宋·《太平圣惠方》在外,郁郁,黄白色,白睛与肉轮相连,赤黑色,如 环在肉轮之下隐而不见虽有其名,形状难晓,与水轮相辅在四轮之内, 瞳人也,能视万物宋·《仁斋直指方论》脾,上下 肉胞眼眦白睛 乌睛黑睛元· 《世医得效方》上下睑大小眦白睛黑睛瞳仁明· 《证治准绳》两脾,动静相应,开闭有时,包涵四轮大小眦白睛,独坚于四轮 青睛,清脆,有保卫涵养瞳神之功瞳神,炽照鉴视,照物明· 《审视瑶函》上下眼胞,动静相应,开则可用,闭则万寂大小眦白睛,坚于四轮青睛瞳神3?2对眼病分类较准确, 辨证论治合理隋唐之前,眼病尚无明确分类。《内经》中仅有散见眼病记述;隋· 巢元方 《 诸病源候论》中列目疾38候,以病理为主,有症而无方;唐 《 千金方》于七窍门病中有目病门,虽有证治,但极简易;而《龙木论》初步将眼病证治分为总论及各论两部分,在总论部分介绍病因总论及五轮学说,在各论将眼病分为内障、外障两大类,列内障23证、外障49证,共72证。层次分明,便于执简驭繁。每论一证,均叙述症状,阐发病机于前,开列治法 方药、养护禁忌于后,并 附歌括以助记忆。初步形成 眼科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如对白内障一病,共分圆翳、 冰翳、 滑翳、涩翳、 散翳、 沉翳、 横翳、 偃月翳、 枣花翳、白翳 黄心、黑水凝翳、胎患、惊震内障等14种,从形态、色泽、病因及不同病变阶段进行了初步分类,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先天性、继发性、老年性、 外伤性白内障。对症状体征的描述已相当准确,如“不辨人物,唯见三光”、“瞳仁端正,阳看则小,阴看则大”等等,与现代医学的检查认识已基本一致。  2、《龙木论》中有关眼科病症的病因,内障多从 脏腑功能失调立论,外障则倡“风火”致病之因。内障23证多从脏腑虚损为本、正虚邪盛、虚实夹杂立论。如“ 五风内障”以“脏腑虚劳,肝风为本”,“乌风内障”因脏气不和,“内昏气结”、“ 偃月翳内障”因肝有积热上积、肾脏虚劳等等;外障眼病49证中,包括了胞睑、白睛、两眦、黑睛等外眼病,在病因上虽认为诸因可病目,但强调风火为患最多。风为阳邪,易从上受,最易挟热伤目,如 混睛障、黑翳如珠皆为“毒风外攻”,而“风赤 疮痍”、“ 胎风赤烂”、“ 暴风客热”、“ 天行赤眼”、“ 胬肉攀睛”等均为 风热引起。在强调 六淫特别是风热致病的同时,亦重视脏腑失调,邪热内郁, 内外合邪致病。如黄膜上冲,认为该病病势最急,是由“风热毒邪”与“ 胃家极热”引起。在外障治法上本书较重疏散清热。眼病有虚实,亦常虚实夹杂,本书所列治法以驱邪为主,多用 疏风清热、宣导气血、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之法,用药上常用 羌活、防风、 细辛、白芷配伍黄芪、 知母、 玄参、大黄等药,体现了《内经》“ 火郁发之”的思想。  3、外治方法较完备,开中医眼科手术学先河《龙木论》中内 外治法齐备,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眼科治疗体系,内治有丸、散、汤剂;外治有敷、点眼、拔障、钩割、镰洗、熨烙、针灸等等。其中关于 金针拨障术的记述最具特点。在本书的总论部分《内障眼法根源歌》、《针内障眼法歌》、《针内障眼叙法歌》中详细地介绍了白内障针拨术的术前检查、针拨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调护,如术前根据患者体质属寒属热和 精神紧张等先用中药调理以避免术中出现胸闷、呕逆、咳嗽、惊恐和体力不支等并发症;拨内障术后必须 包封术眼静卧,宜吃 豉粥,避免吃过硬或需强力咀嚼食物;“黑翳如珠外障”检查时“不用强看将手擘,恐因手重 出青涎”。这些措施和要求中所含的精神仍是当今眼科临床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对医者要求精神集中,技巧熟练,这些内容对目前眼科手术的 围手术期治疗仍有参考意义。  钩割、镰洗、熨烙等手术方法,在本书中虽未详细介绍其具体操作,但在72证方论中,有22种外障眼病分别应用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如“ 胬肉侵睛外障”提出宜用“钩割熨烙”法,这一方法沿用至今。书中还对手术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据统计,本书手术适应证41个,手术禁忌证16个,合57个,占72证中的79?17%[8]。

对后世的影响

  在 《龙木论》中,五轮学说被进一步发挥完善,这对中医眼科治疗,特别是外 眼病的辨证论治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五轮首载于《龙树论》,其较完善的内容首载于《刘皓眼论准的歌》,而《龙木论》转录了上述内容并进一步发挥完善,保存了这一中医眼科基本理论。  在《龙木论》中,中医眼科 内外障分类的72证分类方法,奠定了中医眼病分类命名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眼科著作提供了编写体例。如 《世医得效方》、《古今医统》、 《医宗金鉴》、 《证治准绳》、 《银海精微》、 《审视瑶函》等沿用了《龙木论》中的大部分眼病证名,在72证基础上增补。  《龙木论》作为中医眼科的第一部手术著作,本书72证可行手术的病种约占57%,所列白内障16种有14种可行金针拨障术,在外障眼病中有27种适用镰洗、钩割、熨烙、烧灸等手术。书中尚列出手术禁忌证16种,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治疗包含了几乎所有手术病种,这是中医院校眼科师生一笔可贵的财富。

编辑推荐

《秘传眼科龙木论》编辑推荐:《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秘传眼科龙木论》汇集明代以前针灸精萃,内容丰富,资料全面,流传广泛,为后世针灸医家所推崇,也是现代针灸同仁必读之作;《秘传眼科龙木论》各科论述全面,简明而实用,其学术思想可法可传,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秘传眼科龙木论》充分肯定了针灸对于治疗眼科疾患的意义。

目录

葆光道人秘传眼科
五轮歌
八廓歌

钩割针镰法
论眼捷法
论眼昏花捷要
七十二问
卷之一
龙木总论
一 审的歌发挥
二 眼叙论
三 三因证治
四 五轮歌
五 内障眼法根源歌
六 针内障眼法歌
七 针内障眼后法歌
八 小儿歌
九 合药矜式
十 煎药诀
十一 服药须知
十二 点眼药诀
总论歌方
一 圆翳内障
二 冰翳内障
三 滑翳内障
四 涩翳内障
五 散翳内障
六 浮翳内障
七 沉翳内障
八 横翳内障
九 偃月翳内障
十 枣花翳内障
十一 白翳黄心内障
十二 黑冰凝翳内障
十三 胎患内障
十四 五风变内障
卷之二
总论歌方
十五 雷头风内障
十六 惊振内障
十七 绿风内障
十八 乌风内障
十九 黑风内障
二十 青风内障
二十一 肝虚雀目内障
二十二 高风雀目内障
二十三 肝风目暗内障
卷之三
总论歌方
二十四 肝虚积热外障
二十五 伤寒热病后患眼外障
二十六 混睛外障
二十七 努肉侵晴外障
二十八 两脸粘晴外障
二十九 膜入水轮外障
三十 钉翳根深外障
三十一 黑翳如珠外障
三十二 花翳白陷外障
三十三 冰瑕翳深外障
三十四 玉翳浮瞒外障
三十五 因他患后生翳外障
卷之四
总论歌方
三十六 逆顺生翳外障
三十七 鸡冠蚬肉外障
三十八 脸生风粟外障
三十九 胞肉胶凝外障
四十 漏睛脓出外障
四十一 蟹睛疼痛外障
四十二 突起睛高外障
四十三 风牵喁偏外障
四十四 倒睫拳挛外障
四十五 风牵脸出外障
四十六 神崇疼痛外障
四十七 旋螺尖起外障
四十八 鹘眼凝睛外障
四十九 辘轳转关外障
五十 偶被物撞破外障
卷之五
总论歌方
五十一 撞刺生翳外障
五十二 血灌瞳人外障
五十三 眯目飞尘外障
五十四 天行后赤眼外障
五十五 暴赤眼后急生翳外障
五十六 胎风赤烂外障
五十七 风赤疮痍外障
五十八 冲风泪出外障
五十九 暴风客热外障
六十 脸硬睛疼外障
六十一 眼痛如针刺外障
六十二 眼痒极难忍外障
卷之六
总论歌方
六十三 眼坐起生花外障
六十四 瞳人干缺外障
六十五 眼黄膜上冲外障
六十六 眼赤膜下垂外障
六十七 眼小眦赤脉外障
六十八 小儿通睛外障
六十九 小儿癍疮入眼外障
七十 小儿脸中生赘外障
七十一 小儿疳眼外障
七十二 小儿青盲外障
卷之七
诸家秘要名方
巢氏论针眼候
三因方
本事方
百一选方
和剂方
诸家名方
卷之八
针灸经
一 偃伏头部中行
二 头部偃伏第二行
三 头部偃伏第三行
四 侧头部
五 正面部中行
六 面部第二行
七 面部第三行
八 面部第四行
九 侧面部
十 背腧部中行
十一 背腧部第二行
十二 背腧部第三行
十三 手太阴肺经
十四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五 手少阴心经
十六 手太阳小肠经
十七 手少阳三瞧经
十八 足少阳胆经
十九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 推人神所在法
二十一 推逐时人神所在
卷之九
诸方辨论药性
一 玉石部
二 草部
卷之十
诸方辨论药性
三 木部
四 人部
五 兽部
六 禽部
七 虫鱼部
八 果部
九 米谷部
十 菜部
点评
附录

作者简介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生。首批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教授自幼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注重临床,专于古籍,在6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针灸三通法。贺普仁教授酷爱针灸事业,一生酷爱古籍,倾注了大量精力、财力,遍寻医书,收藏了数百部古代针灸医籍,其中不乏善本、孤本,被誉为国内“针灸藏书第一家”。几十年来,贺普仁教授一直致力于将所收集的针灸古籍整理再版,保护古籍,为临床服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