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学校设立管理工程系。
1995年,学校将管理工程系分成国际商学院和管理工程系两个教学单位。
2000年,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学院。
2018年初,学校将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合并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5个系,开设7个本科专业。[1]
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管理工程系、会计系、公共管理系
本科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1个。[1]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工商管理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物流工程与管理[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1]
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47人,博士46人,在读博士1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自治区级杰出人才2人、自治区级草原英才8人、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人、自治区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2人,自治区级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21人。[1]
学院活动(6)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青、李长青
全国优秀教师:长青、李长青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青
自治区级杰出人才:李长青
自治区级草原英才:王秀丽、长青、李长青
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王秀丽、长青、李长青
自治区级教学名师:王秀丽、李长青
自治区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长青
自治区级新世纪“321”人才:王秀丽、长青[2]
注:名单不全。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个,自治区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1]
国家级众创空间:“内蒙古工业大学东邦科尼”众创空间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
自治区级一流建设专业:工商管理[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近5年获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有8篇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其中4篇重点案例。[1]
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情境式教学法》(一等奖)等[3]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学生获“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8项;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获第七届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2个单项并列第一和总成绩排名13的成绩。[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与美国AACSB认证学院、欧洲EQUIS认证学院建立了学生合作项目,学生在学期间可申请美国、欧洲合作学校攻读“2+2”本科和“1+1+1”研究生项目,毕业时可获得中国以外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本科与研究生学位。[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有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和平台、校级研究机构多个。[1]
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和平台: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内蒙古制造资源应用研究中心、内蒙古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内蒙古管理学会
校级研究机构:能源与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绩效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战略管理研究所[1]
截至2020年10月,学院教师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自治区创新团队项目4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值理论的草原生态补偿对牧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及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的研究》[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环保税地区定额税率的优化机制研究:基于环境自净能力与经济活动的一般均衡分析》[5]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呼包鄂城市群经济效率制约因素识别与影响机制的研究》《基于创业者人力资本的内蒙古新创企业生成机理研究》《基于软件工厂架构的三层敏捷模式研究》《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问题研究》《基于产业化视域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程绩效评价研究》《物流配送问题快速求解算法及其在农畜产品全程可视化销售过程中的应用》[4]
内蒙古社科联研究项目:《内蒙古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防范研究》《供给侧背景下内蒙古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转型升级创新战略研究》《内蒙古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4]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沿边口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对牧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内蒙古舆情会商预警机制研究》《 内蒙古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4]
注:项目名单不全。
无间改进,旨于至善
“无间改进”是先进管理理念“持续改进”的道家表述;“旨于至善”源于《大学》中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无间改进,旨于至善”有5层基本含义:
(1)从个人到组织永远存在改进和提高的余地,因此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2)要作到不断地改进与提高,必须能够不断地自省到自身的不足和外察到他人可以学习之处,因此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3)学习的目的是做事,管理学院地处欠发达的西部,创新成本高,改进成本低且空间大,因此做事情应该从易到难,不求立竿见影,只求通过长期积累来获得显著效果。
(4)效果的获得可以来自于创新和改进,创新可以是个人所为而改进和完善只能是集体所为,院训强调改进,因此要有合作精神。
(5)学院地处蒙古高原,早期的办学艰难培育了“管理人” 无间改进的“苍狼”精神,“苍狼”精神就是“集体自强不息”,院训明训学院学子们要永葆“苍狼”精神。[6]
职务 | 名录 |
---|---|
党委书记 | 任慧 |
院长 | 长青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冀强 |
副院长 | 乔洪滨、郝晓燕[7] |
职务 | 名录 |
---|---|
党委书记 | 任慧 |
院长 | 长青 |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冀强 |
副院长 | 乔洪滨、郝晓燕[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