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现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相称、学缘结构理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整个教学团队共3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讲师1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人。[5]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三道街40号
学院设有与TI公司共建的MSP430联合实验室、与Microchip公司共建的PIC微控制器联合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在外语、计算机应用及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注重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创新工作,已完成创新项目达200余项,参与学生累计达1000余人次。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自发成立了D-CP协会、3D协会、TRIZ协会等学习小组,在挑战杯、知识产权杯、TRIZ杯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6][7][8][9][10]学院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形势向好,近三年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11]
学院重视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学院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保证了教学和科研的高质量。学院现有机械工程研究所、电气与电子工程研究所、机电一体化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科研设备齐全、科研方向明晰、科研项目层次高。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人事部高层次归国人员资助项目、省重点攻关项目、省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大科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几十项,获得科研经费近八百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0余篇。编写出版专著10部,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11]学院注重工程实践,已同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确保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大型企业实习、实践,及时接触典型装备产业的前沿领域。学院为整合学科建设的优质资源,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工科院校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聘任了多位资深专家,直接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基于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以及工程分析能力的专业特点,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比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机械系统、部件和工艺等设计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技术管理与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系统设计、数控技术、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机电传动与控制、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相关介绍:机械工程系下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三个教研室和机械工程实验室,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一支以业务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强的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以博士学位为主,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机械工程系历来有学风严谨、教师敬业、学生勤以致学的优良传统,建系以来共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一千余名。机械工程系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近八百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共几十篇;出版教材、专著多部。[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基于强弱电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的专业特点,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比较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验技术,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工程制图;电路;电磁场;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拖动、工厂供电等。
相关介绍:电气工程系下设电力系统、电气控制、自动化三个教研室和电气工程实验室,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相称、学业结构理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现有教师以博士学位为主,整个教学团队共19人,其中博士学位12人,硕士生导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11人。电气工程系历来有学风严谨、教师敬业、学生勤以致学的优良传统,建系以来共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一千余名。电气工程系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重大装备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科研经费近一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共几十篇;出版教材、专著多部。[3]
机电一体化理论及应用专业
机电工程学院现设有机电一体化理论及应用硕士点,该硕士点是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依托于黑龙江省超构材料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大学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本学科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与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理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学科,是机械科学与工程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朝着智能化发展的标志。它的内涵是机械、电子、电气、控制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强调的是学科交叉、理论创新、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包括:生物控制与医学智能仪器、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系统控制技术、机电系统集成与设计自动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硕士点现有硕士导师9名,全部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名。近5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全部就业于大学教育机构、生物医学与医疗器械、自动化设备、智能机械人、电子仪器仪表、移动互联网设备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反响良好。[12]
黑龙江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开展工程实践的校内实习基地。中心现有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在传统制造技术方面设置了机械加工、材料成型、钳工、焊接技术等四个训练区。其中,机械加工训练区包含了车、铣、刨、磨、钻、镗等传统训练项目;材料成型训练区包含了锻造、铸造、冲压、板金、热处理等训练项目。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设置了数控加工、数控编程、快速成型、特种加工、综合训练等五个训练区。拥有数控车床、立式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电火花成型机床、激光切割机、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快速成型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等一大批先进的和传统的教学实践设备120余台套,设备总值近千万元。其中较先进的设备有XH714G型四轴四联动立式数控铣床、XH716型立式数控加工中心,MEM450型熔融挤压快速成型系统和LSH800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另外中心还引进了德国进口的可以进行组装式训练的液压气动实验台,为开发综合性、设计性训练项目提供平台。
工程训练中心现有教职员工15人,人员由“三师型”结构组成,分别为教师、工程师和技师。[13]工程训练中心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本科专业,开设实习训练项目30余项,每年可容纳实习学生1800人,实习人学时数148000。中心坚持以“工程认识 —基础训练 —综合创新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为学生毕业设计及就业打好基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