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舍镇

威舍镇

人口 1.78万
地理位置 云贵两省兴义、盘县、富源三县(市)结合部
中文名称 威舍镇
著名景点 红军广场
目录导航

乡镇简介

威舍镇位于贵州省兴义市西北角,距离市区32公里,地处云贵两省兴义、盘县、富源三县(市)结合部,东经104.37°—104.48°,北纬25.15°—25.22°之间,是国家建设部确定的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32家重点建设镇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的四大省际周边集镇之一,北与“江南煤都”六盘水市的盘县接壤,西与云南省富源县黄泥河镇隔河相望,交通便捷,南昆铁路最大编组站建在镇中心区,212省道、兴威公路穿境而过。

获得荣誉

2006年,威舍镇被中国文学基金会、和谐中国年度影响力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授予“和谐中国2006年度全国荣誉示范单位”称号,同年,被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 和张成表彰为“文明村镇”。

乡镇规模

威舍镇国土面积88.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285.5 亩,辖光辉社区和阿依、青龙、树嘎、发哈4个行政村,3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78万人,其中城镇中心区人口7000余人,居住人口中以汉族为主,杂居着布依族、彝族、水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地理环境

威舍镇地理位置处于海拔在1300-1700米之间,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为1661.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6.5℃,无霜期为315天,年均降雨量为1350.5毫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水资源方面:有黄泥河、容量为4700万立方米的木浪河水库和容量为56万立方米的七孔水库。森林资源方面:全镇森林面积32500亩,覆盖率达到26%;此外还蕴藏有煤、铁等矿产资源。

经济发展

威舍镇始终坚持“依托南昆线,围绕火车站,以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加强铁路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仓储物资转运、商业饮食等第三产业为基础,以加快乡镇工业发展为支柱,重工活商强农,推动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卫星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乡镇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2007年底,创下了财政收入45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7.11元的佳绩。

旅游景点

1935年4月23日,中央红军从品甸双桥河一带出发向云南方向挺进。国民党周浑元纵队一部到离双桥河3公里多的凹起勒新寨追击红军。此时毛主席所在的中央军委纵队正行走在凹起勒到猪场的必经之路——寡妇桥上。寡妇桥是前些年桥旁猪场寨子一位姓张的寡妇出资修造的。桥上有座石墩,上刻“寡妇桥”三字。毛主席和几个警卫人员坐在桥上休息,一些警卫人员利用这难得的时间打草鞋。其中一个警卫员对桥墩上的字不认识,于是请教毛主席。毛主席告诉这位警卫员后,又说:为什么叫寡妇桥?是否男人死了,这个人很有钱,才修桥做纪念?

民俗文化

布依族丧葬习俗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代凡遇丧事都要砍杀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其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阵,一人执木棒敲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不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挂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队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

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用素菜九道供奉。过去孝家要做素、荤两莱,现在是孝家做素菜,女婿做荤菜。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开挖墓塘,先由“濮摩”杀一只雄鸡在已选好的墓地上,称为“播土”。墓塘挖好,用朱砂在井内画八卦、龙及房屋等,撒糯米,再杀一只鸡滴血于井内,称为“请地脉龙神”。待灵柩抵达,井内烧纸钱,孝子跪拜,称为“暖井”。移柩入穴,封土垒坟。若杀牛宰马,则将牛头或马头供奉墓前。[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