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热性惊厥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最常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也可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
高热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6岁的小儿,6个月以下或10岁以后罕见。临床分单纯型和复杂型两型,如下表所示,但不必苛求两型之间的绝对界限。
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的鉴别
单纯型 | 复杂型 | |
起病年龄 | 6月~3岁(1~2岁为高峰) | 可在6月以内或6岁以上 |
惊厥时体温 | 高热 | 可低热(<38℃) |
病史 | 多有家族史 | 可有围产期脑损伤史 |
发作类型 | 全面性发作 | 部分性发作 |
持续时间 | <15分钟(一般<5分钟) | ≥15分钟 |
1次热程惊厥次数 | <2次 | ≥2次 |
发作后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无 | 可有 |
热退后1~2周脑电图 | 正常 | 可有异常 |
总发作次数 | <5次 | ≥5次 |
预后 | 好 | 差,易复发 |
单纯型 | 复杂型 | |
起病年龄 | 6月~3岁(1~2岁为高峰) | 可在6月以内或6岁以上 |
惊厥时体温 | 高热 | 可低热(<38℃) |
病史 | 多有家族史 | 可有围产期脑损伤史 |
发作类型 | 全面性发作 | 部分性发作 |
持续时间 | <15分钟(一般<5分钟) | ≥15分钟 |
1次热程惊厥次数 | <2次 | ≥2次 |
发作后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无 | 可有 |
热退后1~2周脑电图 | 正常 | 可有异常 |
总发作次数 | <5次 | ≥5次 |
预后 | 好 | 差,易复发 |
高热惊厥小儿初次发病在2个月至5~6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性传染病等发热性疾病的初期,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发作后恢复快,精神食欲无明显下降,无明显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查体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无生长发育异常,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应首先考虑该病,若患儿既往有类似病史,或有类似家族史,更支持该病。
高热惊厥(一)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
(二)与发热性疾病并发的癫痫发作。
(三)物理、化学、代谢等因素所致脑病。
(四)寒颤、抖动、屏气发作等非惊厥发作。
高热惊厥患儿平卧或侧卧,头侧向一方,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误吸。伴有青紫者供给氧气,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可同时给予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等。不必把压舌板、筷子等塞入患儿口中,否则可能造成患儿误伤。
高热惊厥1 镇静止惊:多数患儿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如有持续的惊厥发作,应尽快送往医院救治。急性发作时可选用起效较快的镇静止惊药物,如地西泮、水合氯醛、咪达唑仑、氯硝西泮等。
2 控制脑水肿:惊厥发作时间长,或反复频繁惊厥发作可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3 病因治疗:控制感染。
4 其他对症治疗:积极降温,避免高热,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发作控制后可继续服用抗惊厥药物维持治疗至热退为止,以防发热过程中再次出现惊厥发作,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
高热惊厥单纯型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良好,很少遗留后遗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几率也逐渐减少。复杂型热性惊厥部分可转为癫痫,可能需要长期治疗。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或发生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可能对大脑造成损伤,遗留后遗症。
高热惊厥对4岁之内的婴幼儿如遇发热性疾病应积极降温,尽量防止热性惊厥的再发,同时家长应掌握惊厥发作时的家中急救措施。反复热性惊厥的患儿可以在发热时短程间歇服用地西泮。多次发生热性惊厥、发生惊厥持续状态、转为无热惊厥的患儿可长程连续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