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河南大学中国文学系成立,是河南大学设置较早的院系之一。
1930年,学校成立文学院,将中国文学系改为国文学系,隶属文学院。
1942年,国文学系与史学系合并,成立文史系。
1949年,设立文教学院,改文史系为国文系,1952年起易名为中文系。
1996年11月,学校决定撤销中文系,成立文学院。
2002年4月,学校将文学院中的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划归新成立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为基础成立国际教育学院[1]。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类)和汉语国际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方向)[2]。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共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5人,省级创新人才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级特聘教授2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
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关爱和教授领衔“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立群教授领衔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伟昉教授领衔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3]。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拥有2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3个一级硕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拥有民俗学、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等新兴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3]。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
一级硕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民俗学、戏剧影视文学
一级博士学位点:中国语言文学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综合改革试验点,该专业拥有“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比较文学”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文艺学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4个厅级研究所[3]。
据2019年7月文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文学院资料室最初名为“河南大学国文系资料室”,建立于1952~1953年,地址在老校区东工字楼内,由校图书馆派专人管理,从图书馆提取书刊。
拥有图书10万余册,报刊合订本1100多种,2.5万余册。主要有教学科研基本用书、工具书、大型丛书、总集(《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全宋文》等)、古籍珍本线装书(《四部备要》、《古本戏曲丛刊》等),有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语言文字学》、《文艺理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专题系列刊物,有1949年后的《人民日报》《人民文学》、1950年后的《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4]。
书记:葛本成
常务副院长:王宏林
副书记:高冬东
副院长:白春超、武新军、焦喜峰[5]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