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季家庄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7°08′。东与矮槐树村相连,西与栖霞市安东村相望,南与东芦头村相邻,北与栖霞市东柳子头村接壤。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而隶属徐家店镇。西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6.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50户,420人。有季、周、邓、盛、尹等5姓,均为汉族,其中季姓人口较多。
1941年本村解放。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蓝烟铁路在本村通过,占用本村土地15.4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集体投资11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8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总产1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13公斤,总产23.1万公斤。 1965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荒整地,扩大耕地4.3公顷。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先后栽植苹果1.7公顷,葡萄2.7公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78.1万元,其中农业91.1万元,畜牧养殖业79.8万元,林业2.9万元,其它4.3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没有工商业项目。1956年后,办起了粉坊、油坊、面粉厂,收入仅够自给。1970年,集体建起砖瓦窑,从业人员9人。1985年,集体投资3万元办涂料厂,从业人员6人,后又引进石材加工项目。2002年,第二产业总收入218万元,其中工业202.5万元,建筑业15.5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10.2万元,其中运输业4.8万元,商饮业4.2万元,服务业1.2万元。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480公斤,全村总收入15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99辆,摩托车64辆,电话56部,彩电98台,电冰箱31台,洗衣机1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平,村民多住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仅7平方米。1984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季忠太在长沙堡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2月,成立党支部,季忠太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参加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9人。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31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季忠太、周洪喜、季德利、周洪言、周长江、周洪国、邓玉春、季善林、季善利、季善亭、季善树。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3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周长寿、季忠太、周洪言、季德爱、季德利、季善林、季善永、季善亭、季善忠、季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