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

新闻与传播硕士

目录导航

学位简介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9年,我国已设置了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博士,工程硕士,建筑学学士、硕士, 临床医学硕士、博士, 工商管理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 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博士, 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 风景园林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截止2008年上半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人,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目前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31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于在1999年以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而且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岗位培养学术性人才,因此,当时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的要求。为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通了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教育的渠道,实施非全日制培养,大大满足了 社会在职人员学习提高的愿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职业种类愈来愈多,技术含量愈来愈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与此同时,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因此,专业学位教育不仅仅要满足现有在职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秀生源,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的项目管理方向、公共卫生硕士、体育硕士的竞赛组织方向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将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而从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两种格局:一是吸引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考生,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面向广大在职人员,参加非全日制 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采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实现在职人员在职深造、终身学习的目的和愿望。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的发展重点。目前,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然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也必然会在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 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

三、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 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四、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五、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须与新闻与传播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学生运用新闻与传播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类型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具有 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完成 新闻与传播专业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九、积极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科目考试大纲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因媒体而异的新闻写作、消息文本的写作、通讯文体的写作、深度报道的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新闻写作的创新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杂文、广播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学的学科地位、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的原则与职能、媒介市场与产品营销、媒介广告的经营管理、媒介的生产管理、媒介的技术设备管理、媒介的财务管理、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媒介的公共关系、媒介产业化与集团化、媒介管理机构与体制改革

  主要参考书目: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吴文虎:《新闻事业经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学位区别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与新闻与传播学学术性学位是规格不同的两种学位类型,各有侧重,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招生办法、教育内容、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等需要突出职业要求,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区别 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培养模式 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 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培养方式 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课程设置 以基础理论学科为主。减少必修课程,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适当增大实验类学分(比如10-15学分),以学术研究业绩作为评估学生成绩的重要尺度。 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
考试科目 初试 政治、英语一、新闻与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 初试 考察政治、英语一或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录取标准 要以录取优秀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课知识及理论进行考察 主要以录取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偏低,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导师制度 单导师制度 双导师制度

院校名单

区别 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培养模式 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 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培养方式 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课程设置 以基础理论学科为主。减少必修课程,开设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适当增大实验类学分(比如10-15学分),以学术研究业绩作为评估学生成绩的重要尺度。 要充分反映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
考试科目 初试 政治、英语一、新闻与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实务 初试 考察政治、英语一或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录取标准 要以录取优秀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课知识及理论进行考察 主要以录取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偏低,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导师制度 单导师制度 双导师制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