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教师9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博士41人。
河南理工大学的“三大院”分别是:资源环境学院、安全学院、能源学院。其优势学科分别是: 地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这三个学院之所以被称为三大院是因为自建校至今这三个学院一直是学校的主体。其他学院多是以这三个学院为基础成立的。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以下简称地质系)主要承担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硕士点、古生物地层学硕士点、地质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肩负我校地质学科的教学改革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地质系的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教授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9人,中青年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地质系的教师们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勇于创新,“系部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遗迹组构的三维可视化分析及其在储层评价的应用”、“天然纳米石墨结构及矿床成因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陆相生物遗迹群落的组成、结构与遗迹模式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项子课题“以瓦斯地质数量化理论为基础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以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主 任:宋党育(副教授、硕导)
副主任:司荣军 (副教授、硕导)郑德顺(副教授、硕导)
教 授:齐永安(博士、博导) 庞绪成(博士后) 曹高社(博士后) 冯有利(博士)陈江峰(博士)
副教授: 王恩营(博士在读) 王素玲 司荣军(博士)潘结南(博士)李保民(博士)马光(博士)郑伟(硕士)
讲 师:易伟欣(硕士) 许建国 吕闰生(硕士)
研究内容:
地质工程学科是运用理论,研究各种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勘查方法(资源地质勘查),以及各类工程建筑场区地质条件的勘察方法(工程地质勘察)。其中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工程地质勘察包括道路、桥梁、水库、建筑物等。 发展历史:
前身为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4年本科,1960年设立于郑州煤炭工业学院。1961年10月,随郑州煤炭工业学院并入焦作矿业学院。1984年,按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改名为煤田地质勘查专业。1994年,煤田地质勘查专业改名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合并,设立地质工程专业。1981年,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两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我校最早被原煤炭工业部和河南省教委确认的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教学计划 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是我院最先被原煤炭工业部和河南省教委确定的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理论造诣深、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本学科在 痕迹学理论与应用、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基岩水运移理论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研究水平,曾多次参与组织和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 本学科在国内同行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与英国里丁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阿根廷土库曼大学和日本筑波大学有良好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
1. 痕迹学理论与应用
2. 瓦斯地质与煤层气
3. 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
4. 水资源与环境地质
(一)痕迹学理论与应用方向--学术带头人:胡 斌 教授 齐永安 博士
痕迹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它把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汇集一起,利用生物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进程中产生的各类构造和组构,来识别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和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
痕迹学的研究成果,自八十年代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盆地的环境解释、充填历史和储层预测以及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等方面。
在国内, 本方向最早将痕迹学理论与事件沉积学引入我国。为了推广和普及痕迹学及其研究成果,本学科点研究人员应国内各部门之邀,先后在长沙、武汉、洛阳、南京、贵阳、东营举办了痕迹学专题讲座或讲习班,并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和访问,也多次派人出去研修、讲学、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并指导了一些国外研究生。
本学科点研究人员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吴贤涛教授、胡斌教授和齐永安博士受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委托评审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单项申请。
(二)瓦斯地质与煤层气方向--学术带头人:苏现波 教授 张子戌 教授
矿井瓦斯是引发煤矿重大恶性事故的隐患,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同时,瓦斯(煤层气)也是一种新的能源。瓦斯地质与煤层气研究,应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运移和分布规律,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和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方法,以及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工艺。
从七十年代开始,本方向长期致力于瓦斯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首次承担了列入部级科研计划的瓦斯地质研究课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瓦斯地质学术专著《瓦斯地质概论》;最早招收了瓦斯地质硕士研究生;组织召开了我国首次瓦斯地质学术会议。 三十余年来,瓦斯地质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等瓦斯地质研究课题20余项,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专利2项。上述研究成果,奠定了瓦斯地质学科在我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使瓦斯地质在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本研究方向自1993年涉足煤层气地质学、煤层气勘探开发工艺研究以来,在国内已有一定的影响。
“华北地区煤中裂隙的类型和成因”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第一个煤层气方面的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出的“构造煤发育区煤层气‘顶板储层强化法’开发工艺”课题,已获河南省科委资助。
院长 : 齐永安,男,1963年生,河南辉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现任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兼任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级学术及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焦作市政协常委、焦作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1987年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200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并分管研究生培养和重点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正处级调研员 : 胡斌,男,汉族,1952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11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现任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处级调研员、兼河南省生物遗迹与成矿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和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煤炭高校第五届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地质与测量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及河南省环境科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石油地质与工程》、《煤田地质与勘探》、《古地理学报》等杂志编委委员。
院党委副书记: 浮新平,男, 1965年生,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河南省优秀工会兼职干部,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7项、出版著作1部,专利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2篇,参编著作2部,教材1部。
副院长 : 曹高社,男,1965年生,河南沁阳人,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2002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3月从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分管管科学研究、团队和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等工作。
副院长 : 王海邻,女,1971年生,河南武陟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现任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1993年7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化学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分管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地球科学馆等工作,协助院长负责学院财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