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

戴锦华

中文名 戴锦华
主要荣誉 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
出生地 北京市
代表作品 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
民族 汉族
就职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生日期 1959年
最高学位 博士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3年,就读于北京市西城区111中学。

1978年10月-1982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3]

工作经历

1982年7月-1993年7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

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7]戴锦华戴锦华(4)

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

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8]

1994年10月-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

1995年,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持成立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

1997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

2001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9]

2008年,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8]

主要作品

出版著作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2014年 《〈简爱〉的光影转世》
2014年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
2006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
2006年 《蒙面骑士- 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
2004年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
2004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
2004年 《电影批评》[10]
2002年 《涉渡之舟》
1999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1999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
1999年 《拼图游戏》
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11]
1995年 《镜城突围》
1993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2]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13]

学术论文

出版时间 著作名称
2014年 《〈简爱〉的光影转世》
2014年 《〈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
2006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
2006年 《蒙面骑士- 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
2004年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
2004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
2004年 《电影批评》[10]
2002年 《涉渡之舟》
1999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1999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
1999年 《拼图游戏》
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11]
1995年 《镜城突围》
1993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2]

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刊载于
2010/9/15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文艺争鸣
2010/7/1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人民日报
2010/6/4 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艺术评论
2010/5/15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文艺争鸣
2010/1/5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电影艺术
2009/10/22 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社会科学报
2009/5/5 “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电影艺术
2009/1/10 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中国图书评论
2007/12/20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文学报
2007/12/15 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艺术评论
2007/10/15 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艺术评论
2007/10/6 岁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戴锦华 书屋
2007/5/1 幽灵之镜 世界知识
2006/11/20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学术月刊
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03/7/6 文化研究的可能 文汇报
2000/10/15 我的批评观 南方文坛
2000/10/15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南方文坛
2000/9/10 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读书
2000/7/25 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作家评论
1999/8/20 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世界电影
1999/3/15 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噩梦 当代电影
1999/3/10 见证与见证人 读书
1999/2/15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25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 当代作家评论
1998/8/15 世纪之门 创作评谭
1998/5/15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妇女研究论丛
1998/3/25 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当代作家评论
1998/1/15 清醒的立场——戴锦华访谈录 艺术广角
1997/5/25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当代作家评论
1997/2/10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读书
1996/9/15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文学评论
1996/5/25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当代作家评论
1996/5/5 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电影艺术
1996/3/28 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 外国文学
1995/11/15 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文学评论
1994/11/15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当代电影
1994/11/10 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 电影创作
1994/9/15 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当代电影
1994/9/15 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文学评论
1994/9/5 《二嫫》现代寓言空间 电影艺术
1994/7/15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文艺争鸣
1994/3/15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当代电影
1994/1/5 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电影艺术
1993/10/28 《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当代电影
1993/4/1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电影艺术
1992/8/28 《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 当代电影
1992/5/30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 电影艺术
1992/3/1 《放大》:自反的艺术 当代电影
1992/1/3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电影艺术
1991/1/31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电影艺术
1990/6/30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当代电影
1989/8/29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电影艺术
1989/5/1 斜塔:重读第四代 电影艺术
1989/3/2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当代电影
1988/9/27 电影:雅努斯时代 电影艺术
1987/8/29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当代电影
1987/3/2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当代电影
1986/12/27 电影创新之我见 电影艺术[3]

荣誉记录

发表时间 论文名称 刊载于
2010/9/15 风声谍起:间谍片流行的初衷 文艺争鸣
2010/7/1 中国电影是否需要“文化例外” 人民日报
2010/6/4 揭开冷战历史的暮霭 艺术评论
2010/5/15 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 文艺争鸣
2010/1/5 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析 电影艺术
2009/10/22 中国电影:文化现代化的特定实践 社会科学报
2009/5/5 “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 电影艺术
2009/1/10 断裂处的幻影和幽灵 中国图书评论
2007/12/20 《色,戒》:身体·政治·国族 文学报
2007/12/15 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 艺术评论
2007/10/15 帐篷剧:流动中的呼唤——戴锦华对樱井大造的访谈 艺术评论
2007/10/6 岁月留痕——西蒙娜·波伏瓦在中国戴锦华 书屋
2007/5/1 幽灵之镜 世界知识
2006/11/20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学术月刊
2006/11/20 文化的位置——戴锦华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03/7/6 文化研究的可能 文汇报
2000/10/15 我的批评观 南方文坛
2000/10/15 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 南方文坛
2000/9/10 在“苦涩柔情”的背后 读书
2000/7/25 面对当代史──读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作家评论
1999/8/20 关于韩国影片《低吟》 世界电影
1999/3/15 文化研究面对后现代噩梦 当代电影
1999/3/10 见证与见证人 读书
1999/2/15 中国电影:在快乐中沉没……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25 自我缠绕的迷幻花园──阅读 当代作家评论
1998/8/15 世纪之门 创作评谭
1998/5/15 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 妇女研究论丛
1998/3/25 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 当代作家评论
1998/1/15 清醒的立场——戴锦华访谈录 艺术广角
1997/5/25 蒋韵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谈片 当代作家评论
1997/2/10 文化地形图及其它 读书
1996/9/15 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 文学评论
1996/5/25 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 当代作家评论
1996/5/5 个人写作与青春故事 电影艺术
1996/3/28 世纪之门·对话与中国电影 外国文学
1995/11/15 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 文学评论
1994/11/15 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当代电影
1994/11/10 乐观主义与电影困境 电影创作
1994/9/15 梅雨时节──90年代中国电影笔记之三 当代电影
1994/9/15 真淳者的质询──重读铁凝 文学评论
1994/9/5 《二嫫》现代寓言空间 电影艺术
1994/7/15 “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 文艺争鸣
1994/3/15 思索与见证:黄建新作品 当代电影
1994/1/5 本文的策略:电影叙事研究 电影艺术
1993/10/28 《十诫》: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当代电影
1993/4/1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 电影艺术
1992/8/28 《心香》:意义、舞台和叙事 当代电影
1992/5/30 逃脱中的落网:凌子风导演艺术笔记 电影艺术
1992/3/1 《放大》:自反的艺术 当代电影
1992/1/31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重述的爱情故事 电影艺术
1991/1/31 新中国电影:第三世界批评的笔记 电影艺术
1990/6/30 《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 当代电影
1989/8/29 由社会象征到政治神话——崔嵬艺术世界一隅 电影艺术
1989/5/1 斜塔:重读第四代 电影艺术
1989/3/2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 当代电影
1988/9/27 电影:雅努斯时代 电影艺术
1987/8/29 《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 当代电影
1987/3/2 读夏衍同志《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当代电影
1986/12/27 电影创新之我见 电影艺术[3]

主要成就

戴锦华培养了滕威等学生。[14]

人物关系

时间 荣誉名称
2019年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
2017年
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2]
2007年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社会任职

时间 荣誉名称
2019年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研究生)
2017年
第25届上海影评人奖电影理论贡献奖[2]
2007年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人物评价

研究领域

戴锦华的电影研究涉及电影、女性主义、历史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层面,她的研究没有一种很宏大的概念体系,她自己也再三强调,她的研究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但是从她与孟悦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到《雾中风景》、《电影批评》、访谈《犹在镜中》以及近几年的文章可以看到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建构过程:从面对遗失的历史、追寻记忆到面对资本全球化,切身感受到人类文明步入瓶颈。其电影研究始终交织着两个纬度:一个是文学批评的维度(叙事的、主题的、精神分析的),另一个是文化批判的纬度(女性主义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的)。在镜与灯的双重影像之下,她的电影研究试图对应的不是理想的历史,而是衰败的、破碎的历史。[8]戴锦华戴锦华

词条图册

戴锦华的母亲是小学语文老师,父亲是文学爱好者,这些对戴锦华的影响很大。

据戴锦华自述,她结婚很晚,拥有一份平凡完满的个人生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