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浩,日本机械人工程师,ATR石黑浩特别研究室负责人,智能信息学家,日本大阪大学工学博士(1991)。滋贺县出身。
从事双足机械人的研究工作。他的大阪团队(Team OSAKA )由工业界和学术界组成。2004至2007年连续4年在机械人世界杯(ロボカップ世界大会)足球竞技项目上取得胜利。
1986年3月 毕业于山梨大学工程系电脑科学科。
1988年3月 完成山梨大学工程系电脑科学科研究生。
1991年3月 完成大阪大学大学院基础工程研究科博士学位。
1991年4月 山梨大学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科,助理。
1992年3月 大阪大学基础工程系系统工程科,助理。
1994年10月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程研究科信息工程专科,副教授。
1998年4月 京都大学大学院信息学研究社会信息学专科,副教授
1998年3月-1999年3月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客席研究员。
2000年4月 和歌山大学系统工程系信息通信系统学,副教授。
2001年4月 和歌山大学系统工程系信息通信系统学,教授。
2003年4月 大阪大学工程部工程研究科智能、性能创新工程专科,教授。
1999年10月开始 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现为独立行政法人科技术振兴机构)JST PRESTO(さきがけ21)・研究员(知觉信息研究)。
1999年10月开始 ATR智能影像研究所・客席研究员(机械人研究组组长)。
2000年11月开始 Vstone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电子信息通信学会,信息处理学会,人工智能学会,日本机器人学会,IEEE, AAAI, ACM
主要学会及其参与
1993年4月 | 精密工程会A-Life及人工制品生产工程相关研究分科会 | 委员 |
1993年10月 | 先端精密机器工程国际会议(ICAM'93) | 筹备委员 |
1995年4月 | 机器人工程及自动化国际会议(ICAR'95) | 筹备委员 |
1996年4月 | 日本机器人学会杂志 | 编辑(直至1998年3月) |
1996年10月 | 组成全方位视觉传感器研究会 | 审查(直至2001年3月) |
1996年11月 | 智能机器人与System国际会议(IROS'96) | 筹备委员 |
1998年4月 | 国际论文杂志Machine Vision andApplication | 副编辑 |
1998年8月 | 知性系统专用多传感器整合国际会议(MFI'99) | 筹备委员 |
2000年4月 | 信息处理学会关西支部环境智能研究会 | 审查 |
2000年12月 | ATR智能影像研究所资助,信息处理学会关西支部协资 | 日常型机器人资助 |
2000年12月 | 通商产业省,次世代电子信息平台技术调査委员会 | 人工知能行动组委员 |
2001年4月 | 视觉传感器网络研究会 | 审查 |
2001年4月 | 信息处理学会,信息环境领域认知性都巿平台研究组 | 发起人及联络委员 |
2001年6月 | 数码城巿京都国际研讨会 | 筹备委员 |
2001年10月 | 分布式自主机器人系统国际会议(DARS 2002) | 筹委会委员 |
2001年11月 | 和歌山县经济活动委员会 | 委员 |
2002年 | DARS 2002(分布式自主机器人国际研讨会) | 筹委会成员 |
2002年1月 | 日本机器人学会学术演讲会 | 执行委员(直至2002年12月) |
2002年4月 | 机器视觉系统国际会议 | 筹委会成员 |
2002年7月 | IEEE-IES,RAS,SICE,RSJ,人工智能传感器整合(MFI)国际会议 | 2003年7月30日 东京 |
2002年9月 | 内务省机器人网络研究委员会 | 直至2003年7月 |
2002年12月 | 第18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 2003年8月9-15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luco Mexico)筹委会成员 |
2003年1月 | 关西经济联合会次世代机器人研究会 | 委员 |
2003年1月 | 大阪市机器人研究会 | 委员 |
2003年 | ITS学会营运委员会 | |
2003年 | IROS计划委员? | |
2003年 | 机器人学会学术演讲会 | 营运委员 |
2003年 | 神奈川县机器人委员会 | 委员 |
1993年4月 | 精密工程会A-Life及人工制品生产工程相关研究分科会 | 委员 |
1993年10月 | 先端精密机器工程国际会议(ICAM'93) | 筹备委员 |
1995年4月 | 机器人工程及自动化国际会议(ICAR'95) | 筹备委员 |
1996年4月 | 日本机器人学会杂志 | 编辑(直至1998年3月) |
1996年10月 | 组成全方位视觉传感器研究会 | 审查(直至2001年3月) |
1996年11月 | 智能机器人与System国际会议(IROS'96) | 筹备委员 |
1998年4月 | 国际论文杂志Machine Vision andApplication | 副编辑 |
1998年8月 | 知性系统专用多传感器整合国际会议(MFI'99) | 筹备委员 |
2000年4月 | 信息处理学会关西支部环境智能研究会 | 审查 |
2000年12月 | ATR智能影像研究所资助,信息处理学会关西支部协资 | 日常型机器人资助 |
2000年12月 | 通商产业省,次世代电子信息平台技术调査委员会 | 人工知能行动组委员 |
2001年4月 | 视觉传感器网络研究会 | 审查 |
2001年4月 | 信息处理学会,信息环境领域认知性都巿平台研究组 | 发起人及联络委员 |
2001年6月 | 数码城巿京都国际研讨会 | 筹备委员 |
2001年10月 | 分布式自主机器人系统国际会议(DARS 2002) | 筹委会委员 |
2001年11月 | 和歌山县经济活动委员会 | 委员 |
2002年 | DARS 2002(分布式自主机器人国际研讨会) | 筹委会成员 |
2002年1月 | 日本机器人学会学术演讲会 | 执行委员(直至2002年12月) |
2002年4月 | 机器视觉系统国际会议 | 筹委会成员 |
2002年7月 | IEEE-IES,RAS,SICE,RSJ,人工智能传感器整合(MFI)国际会议 | 2003年7月30日 东京 |
2002年9月 | 内务省机器人网络研究委员会 | 直至2003年7月 |
2002年12月 | 第18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 2003年8月9-15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luco Mexico)筹委会成员 |
2003年1月 | 关西经济联合会次世代机器人研究会 | 委员 |
2003年1月 | 大阪市机器人研究会 | 委员 |
2003年 | ITS学会营运委员会 | |
2003年 | IROS计划委员? | |
2003年 | 机器人学会学术演讲会 | 营运委员 |
2003年 | 神奈川县机器人委员会 | 委员 |
机器视觉
(主动视觉、全方位视觉、分布式视觉)
要让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自由活动的话,必须装置各式各样的传感器。特别是视觉传感器,然而视觉传感器往往传来巨大的信息量,要实现视觉识别,并非易事,实际存在颇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现时的想法,以“注意”去替代复杂的认识性能,来实现主动视觉,主动视觉的优点是,由广阔的视野中,将视觉认识中的难题,变为单纯化的全方位视觉;在一个环境周围,设置大量视觉传感器,来实现分布式视觉,这三种研究,是基本的机器人视觉。
人类和机器人的智能信息平台
网络的发展现状,想象每台计算机都装置各种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和麦克风。要将那么多传感器接收来的信息,单一的去执行传输是不可能的,还要考虑到环境的认识,支持人类和机器人从事活动需要到的信息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平台才是最根本要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会机器人、认知机器人)
主题是实现机器人在真实的世界从事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上述的机器视觉和智能信息平台,还有就是,人类和机器人共存的环境下的相互作用,我们也对其结构进行基础研究。这样的机器人,被称作社会机器人或者认知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崭新的研究领域。
1993年10月4日 大阪大学知识科学委员会,AI在现实中的问题,小组讨论
1994年12月9日 日本机械学会,Activision(美国游戏机公司)机器人方面的应用
1995年6月22日 日本机械学会基本方针演讲,机器视觉
1995年11月16日 电子信息通讯学会 分散视觉认知–依赖视觉代理网络的群知觉- 研究会招待演讲
1997年10月17日 日本神奈川叶山,第8届国际机器人研究座谈会-机器人与环境整正-机器人专用的信息感知设施
1997年11月18日 系统控制信息学会,针对视觉信息平台的-分布式视觉应用,图像处理‧电脑视觉最新潮流讲座
1999年10月15日 信息理学会分散视觉认知,信息理学会智能与复杂系统研讨会
2000年1月24日 科学技术事业团赞助,环境智能,不同领域研究者交流工作坊
2000年3月9日 精密工程会第一届动画图像处理现实运用工作坊─针对分布式全方位视觉系统的知觉信息平台
2000年5月26日 知觉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Media 论坛京都2000(京都巿,京都高度信息化推进委员会,NHK京都放送局,京都新闻社)
2000年7月11日 人工智能学会,信息整合(SIG-CII)研究会,朝向知觉信息平台
2000年9月27日 学术振兴会,相互依存构造,未来开拓计划“建构互动相乘的效果用于感性世界”
2000年10月17日 Venture Enterprises Center全方位视觉传感器的可行性
2000年10月23日 科学技术事业团赞助,不同领域研究者交流工作坊
2001年2月19日 京都大学信息处理学会,分布式全方位视觉的研究,电脑视觉及影像介质研究会
2001年8月11日 分布式全方位视觉,高级国际会议2001,智能机器人新领域,日本教育联合会,科学推广
2001年11月10日 澳洲维多利亚,罗恩洲,日本的产学合作,ISRR会议“机器人商品化”专题讨论小组
2001年11月11日 澳洲维多利亚,罗恩洲,国际机器人研究座谈会,开发交互式拟人机器人“Robovie”,认知科学及机器人学科间的研究
2001年11月20日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关西支部,产学合作检讨WG
2001年12月10日 富山县,山田村,第7届电脑山田村私校,用于街道和人的摄像机网络
2001年12月13日 京都巿,京都大学大学院智能信息学研究科,大学院讲座,相互作用理解及日常活动型机器人的开发,特别演讲“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
2002年3月14日 埼玉县信息处理学会第64届全国大会,产学官(民间企业、学界、政府)的IT研究方法,座谈会
2002年3月29日 Robodex执行委员会,Robodex 2002,访谈节目,和机器人一起玩乐
2002年5月21日 东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大学院精神行动医科学分部,关于机器人在精神科领域上的运用
2002年5月21日 三鹰产业广场会议室,第一届研究委员会,关于全方位摄像机“移动物体全方位摄像机的相关研究”
2002年6月21日 神户阪神淡路多媒体产业交流会,产学合作的期待及话题
2002年7月4日 大学发企业Vstone株式会社,共同大阪大学产学官,企业家研讨会
2002年7月17日 意大利博洛尼亚第一届国际会议,自主代理及多代理系统,用于智能机器人开发的构成论的接近,走向交互式拟人机器人
2002年11月12日 用于智能机器人开发的构成论的接近,大阪电气通信大学精密机器基础研究设施赞助,公开演讲会“智能机器人的最前线”,大阪电气通信大学,图书馆小礼堂
2002年11月22日 智能的构成论的接近日常活动型机器人Robovie的开发,电子信息学会技术研究报告,模式识别,Media理解研究会,PRMU2002-123
2003年1月10日 美国圣地亚哥,通信机器人,DIMI工作坊──智性社区的代理和机器人
2003年2月17日 座谈会:从生活及次世代业剖析机器人,由机器人看见新的商业营运模式,机器人产业振兴论坛2003,大阪产业创造馆赞助,大阪巿
2003年3月5日 互动机器人开发,赞助者:理科研究所BMC论坛,生物模拟控制研究中心,理研化学研究所生物模拟控制研究中心,名古屋
2003年3月25日 知觉信息基础平台,高科技捉进联合第二国际研讨会,手电及u专用的信息环境,赞助商:高科技捉进联合会(Cyber Assit Consortium)、高等工业科学及技术国际学会(National Institude of Advance industrialScience)、东京御台场
2003年4月7日 座谈会“50年前的梦‧50年后的梦…与机器人共生‧合作”~小飞侠(アトム)诞生祝贺记念演讲会~大阪中央公会堂,阪大开拓者研究机构,
2003年6月27日 日常活动型机器人Robovie的开发现况及将来展望,人工智能学会全国大会,活动空间支持招待演讲,新潟县,新潟巿中央区(朱鹭メッセ、TOKI MESSE)
2003年7月15日 Ubiquitous及机器人──由知觉信息平台到日常活动型机器人,IT和OASIC论坛联合,第4届研讨会,大阪府,千里阪急酒店
2003年11月4日 工程与探索型研究,工程研究科助理教授会企业演讲会,第31届,吹田巿,大阪大学吹田活动营,大阪大学吹田祭
2003年11月22日 座谈会,Ubiquitous与机器人共同育成,社会育成智能及内心──由机器人及脑科学入手,社会的智能发生学研考会,Keihanna Interaction Plaza Incorporated大会议室,京都府
石黑浩创造了堪称最逼真的机器人,但并非为了服务社会,而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2005年,日本爱知县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日本全国各实验室的机器人全露了脸,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人形机器人,有的靠轮子移动,有的以双脚走路,看起来就像可爱的小娃娃,或是神奇的机器战士。不过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全都是人造的产物;只有一个机器人除外。这个机器人有着柔润的双唇、闪闪发亮的秀发,灵动的双眸缓缓眨动。它坐在椅凳上,双手拘谨的交握在腿上,并且穿着鲜艳的粉红色上衣、灰色宽松便裤。站在几公尺之外,有那么几秒钟令人困惑,这个“复制人一号”(ReplieeQ1)看起来真的就像一位30多岁的一般女性。事实上,它还真的是依据一位30多岁的女性仿造而成的。
对许多人来说,复制人一号不仅是一般的人形机器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仿制人。它看起来那么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样。日本以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为傲,本田公司的“艾西莫”(Asimo)和其他的双足机器人为其中代表。随着人口凋零老化、人力衰减,可想而知,机器人终究会派得上用场。但为什么要建造一个具有上色硅胶皮肤、动作流畅、甚至化了妆的机器人呢?对复制人一号的创造者石黑浩来说,答案很简单:“仿制人科学。”
石黑浩,日本大阪大学智能机器人学实验室的主持人,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下是紧蹙的眉头,凌厉的眼神几乎能发射雷射光。将机器赋予人形与双足,是为了克服楼梯等建筑特性,让机器人能够在人类环境中工作。但除了这类正当理由,石黑浩相信,人类对极像人的机器反应较好。因此,仿制人能引发最自然的沟通方式。42岁的石黑浩表示:“外观十分重要,可促使人与机器人建立更好的关系,机器人是信息媒介,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它们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自然的与人类互动。”
石黑浩成长于日本京都附近,小时候是个典型的日本男孩,以做机器人模型为乐。虽然如此,比起发明机器人,他却更关心生命的哲学课题。轻微的色盲让他不得不放弃原本当油画家的志愿,转为研究计算机与机器人的视界。他在日本山梨大学就读时,曾经为盲人建造一具带路机器人;他后来建造的人形机器人Robovie的组件,也被三菱重工运用在新一代管家通讯机器人“牛若丸”(Wakamaru)的设计里。对“星舰奇航”中的仿制人百科(Data)深感着迷的石黑浩,认为机器人是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理想机具。
为了成功模仿人类的外貌与行为,石黑浩把认知科学融入机器人学。反过来,认知科学研究也能利用机器人,做为研究人类感知、沟通与其他官能的测试温床。这种全新的异体交配法,正是石黑浩口中的仿制人科学。在2005年的一篇论文中,他与研究伙伴做了如下的解释:“为了让仿制人和真人一样,我们必须从认知科学、行为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活动;为了评估人类的活动,我们又必须在仿制人身上实践该行动背后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