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季风与西风带等相互作用的大气粉尘发生、搬运和沉积模式;首先明确地提出夏季风对尘暴过程的影响;首次提出山地丘陵和黄土源、梁、峁及沟谷系统(黄土丘陵)组成的黄土高原镶嵌环境及其子系统的开发利用原则[1]。
对南极极锋北移事件与第四纪黄土高原古气候对比。1992年首次提出我国夏季风演化与澳大利亚北移及其高压发展有关;
指出在青藏高原形成前的渐新世,从构造和沉积物演化证实东亚夏季风的成员——澳大利亚高压、南海暖池和信风增强的穿赤道急流已经存在。这表明西南季风的一支——南海季风在晚渐新世已经形成。这一看法否定了中国东湿西干的气候格局是由青藏高原引起的传统看法。由此提供了有关大气环流和生态演化的重要新线索。
合作的黄土高红粘土磁性地层工作,为中国干旱化的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效应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此外,还发现北半球冰量增加,以及2.5Ma气候转型事件与距今3~2.2Ma西太平洋暖池冬季增温(一种类厄尔尼诺事件)有关。同年合作提出,0.6Ma黄土高原夏季风增强转型事件和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晚期夏季风增强与澳大利亚干旱化有关。从尘暴事件提出夏季风的影响,南北半球对比,亚澳季风系统的演化,揭示季风与暖池相互作用可能是间冰期超前事件发生的原因。
进一步研究澳亚季风经向环流及其派生纬向环流和赤道太平洋纬向环流相作用,致使太平洋不同层海温结构和海面高度调整,引起全球冰量。洋流、气流等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