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是上海海洋大学所属二级学院,学院于2017年初由环境学科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力量整合重组而成。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 “海洋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
生态系成立于2017年,下设生态学和水域生态与工程2个教研室,建有生态学硕士点,现有教师2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8名,讲师7名,具博士学位22名。[2]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17年,隶属于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下设2个基层教学组织,即环境科学教研室和环境工程教研室,现拥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并且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学院的教师5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讲师14人,工程师和实验师4人,助理工程师7人,管理和思政人员5人。学院拥有我国唯一的CNAS、CMA认证和DNV GL和USCG国际资质认证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现有“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之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岸基试验基地”、“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中心”、“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和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校级科研与教学平台。[1]
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在绿潮机制与防控、船舶压载水、人工鱼礁工程、近海生态修复、环境毒理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今后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坚持“聚焦、错位、合作”的原则,走“学科-专业-学位点-平台”一体化建设路径。[1]
一、发展概况
环境科学系前身为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水域环境学学科点,2003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形成了完善体系和特色优势。本系现设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和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二、教育教学
环境科学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化学(双语)》、《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水处理工艺设计》、《环境科学导论(全英语)》、《大气污染控制》以及《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实习》等本科生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环境科学研究生课程《实用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环境毒理学》等等。
三、科学研究
系成员多次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农委等设立的众多科研项目,教师近5年在国内外TOP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占30%以上。出版教材3部,申请并获批发明专利10余项,荣获省部级奖项1项,代表性成果转化2项。
四、研究方向
1. 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环境毒理研究团队主要从事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生物有效性及生物累积、复合污染物的毒性和食用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
2. 环境典型污染物的防控技术研发
典型污染物调控团队以受污染的近岸海域、湖泊、池塘、河流等地表水体和沉积物为修复对象,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等手段,全面调控水域多相介质(上覆水、孔隙水、沉积物和生物)中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最终使受污染水环境恢复健康。
3.健康养殖关键保障技术的研发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水产养殖生态调控、免疫防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五、师资力量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3名,其中教授3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7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2.3%,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53.8%。[3]
一、发展概况
2001年,学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科基础上,启动了面向农学领域具有水产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新设工作,于2001年6月获上海市教委批准。2002年9月,正式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2011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教育教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给水处理》、《排水工程》、《环境工程CAD》、《空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生产实习》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实习》等本科生课程。同时还开设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
三、科学研究
环境工程系专任教师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上海市水务(海洋)局、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农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课题研究项目。先后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海洋大学自然科学成果奖三等奖2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四、研究方向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及发展,在水污染控制及污水资源化、近海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水体内源污染物控制与原位修复、绿色高效多功能生态环境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海洋工程环境评价与管理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四、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9月,环境工程系共有专任教师14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8人有国际研修经历,13人具有博士学位。[4]
一、发展概况
生态学系是学院为培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类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 本系承担着生态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与研究生招生和培养。
二教育教学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海洋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入侵生态学、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基础、生态模型基础、区域海洋学等课程。
三、科学研究
本系拥有一批具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支撑平台。其中,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具备CNAS、CMA、DNV GL和USCG国际一流资质认证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设有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岸基试验基地和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中心;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行业特色显著的科研平台,设有农业部东海区海洋牧场综合工作站。
近年来,本系已经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上海市海洋专项、市科委、市教委、市农委等重大科研任务。
四、研究方向
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学研究领域包括:
(1)岛礁生态系统及海洋牧场构建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人工鱼礁、天然藻场、海洋牧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体系研发;生物资源增殖与养护、栖息地生态修复与评价;海洋生态系统理论、渔业工程技术等研究。
(2)港航生态、船舶压载水生态与外来生物入侵研究
主要从事港口生态学、近海长期定位生态观测和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从事港口生态环境监测、船舶压载水检测、外来物种防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集成,构建以港口生态研究、海洋外来生物防控和到港船舶压载水检测为主的港航生态研究体系。
(3)生态系统动力学及其数值模型
主要从事海洋牧场区等人工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和赤潮高发等海域的生源要素循环动力学机制研究,以及海域初级、次级生产力评估和生态容量评估等研究,通过建立典型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数值模型,开展业务化预测预警预报工作。
(4)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生态修复工程
主要从事因城市化扩张、互花米草入侵、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导致的近岸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研究,研发快速修复退化区域本土植被的技术,对提升滨海区域的生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1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0名,博导3名,硕导10名。[5]
一、发展概况
本系以本科生教育为根本,目前,生态工程系承担着生态学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承担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
二、教育教学
承担主要课程:动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海洋生物与海洋生态学、生态工程、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生物统计学、潜水与海底生物调查等。
三、科学研究
本系在水域环境生态学、水域生态修复与生态景观构建、水陆交错带湿地生态学研究、海岸带受损环境生态评估与评价、近海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有 “水域环境生态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服务平台。
承担了国家水专项课题(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海洋局科研项目课题(6项)、国家86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委与上海科委世博专项(1个)、上海市科委项目(10多项)等70多项纵向课题和200多项横向工程项目,总经费超过了1亿多元。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获国家专利60多项。
四、研究方向
1. 水域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该研究方向重点聚焦为水域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及成果转化。已系统建立了河道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成套工程技术,修复水体水质达到I-II类,透明度达到2-4m。建立的蓝藻水华快速清除技术、“水下森林”快速恢复技术、水域生态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上海金山建立了示范基地,建立了一套完成的以食藻虫引导的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形成水下大面积沉水植被,以吸收水体中氮磷碳等富营养物质,通过生物匹配,建立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一定的调控技术,可以保持水体长期优质清澈。
2. 水域多维度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工程研究主要研究水体生态保护,健康受胁迫、退化的机制、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原理和技术体系。
3. 水域生态渔业工程创新研究建立了海水多营养层级IMTA综合养殖工程示范区,通过水生植物和贝类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示范区水质从劣VI类提高为I-II类,透明度由0.5米提升为2-3米,构建生态健康渔业水域系统。
4. 近海藻华暴发机制及防控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任务是开展黄海绿潮暴发和外来生物入侵机制和防控研究,协助国家自然资源部对黄海绿潮进行有效防控,揭示黄海绿潮暴发全过程、浒苔生长状态和生态环境等因子之间的关系。
五、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博导2名,硕导7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