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蛾中文名称:梨豹蠹蛾
拉丁学名:Zeuzera pyrina Staudinger et Rebel
中文别名:石榴茎木蠹蛾、豹纹木蠹蛾
主要异名:无
纲 名:昆虫纲
拉丁纲名:Insecta
目 名:鳞翅目
拉丁目名:Lepidoptera
科 名:木蠹蛾科
拉丁科名:Zeuzeridae
英文名称:leopard moth
寄生范围:杨、榆、榉、桦、梨、苹果、樱、杏、茶。
地理分布:印度、欧洲、非洲、亚洲、美洲;陕西、四川;庆阳、天水、陇南(徽县)。
豹蛾豹蛾豹蛾是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Cossidae)昆虫,世界分布。成虫口器退化,体粗长,翅灰到褐色,常有斑点。温带的种类有的翅展不到2.5公分(1吋),而澳大利亚木蠹蛾(Xyleutes boisduvali)翅展25公分(10吋)左右。幼虫灰白,几乎无毛,钻入树木的茎内,为害严重;寿命可达1∼3年。洋槐木蠹蛾(Prinoxystus robiniae)是北美最常见的种类,翅展5公分(2吋)。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的幼虫色如桃花心木,为害落叶树,有强烈的羊膻气。梨豹蠹蛾(Zeuzera pyrina)的幼虫钻在落叶树或果树内,约生活两年,然後在树洞化蛹,成虫翅白色,具黑或蓝斑。
鳞翅目(Lepidoptera)木蠹蛾科多种昆虫的总称。又名蠹木蛾。以幼虫蠹木,是为害阔叶树种主干或根部的主要害虫。被害林木生长受阻,木材工艺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豹蛾幼虫中国发生的种类主要有:芳香豹蛾(杨豹蛾,Cossus cossus)黄胸豹蛾(C.chinensis)、蒙古豹蛾 (C.monolicus见图)、榆豹蛾(柳干豹蛾,Holcocerus vicarius)东方豹蛾(H.orientalis)、小豹蛾(小褐豹蛾,H.insularis)、 沙蒿豹蛾 (H.trancrei)、沙柳豹蛾 (H.arenicola)、山地豹蛾(Dyspessa monticola)、白斑豹蛾(Catopta albonubilus)、石刁柏蠹蛾(龙须菜豹蛾,Hypopta sibirica)、 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和咖啡豹蠹蛾(Z.coffeae)等。西北地区以芳香豹蛾、沙柳豹蛾、沙蒿豹蛾等为主,为害杨树、沙柳、沙蒿等。蒙古豹蛾主要在长江以北,东方豹蛾从北京到湖南、贵州、四川,小豹蛾从黑龙江到福建均有发生,为害杨树、柳树、榆树、栎、桦树、白蜡树、丁香花等多种树木。中南及西南地区有榆豹蛾、山地豹蛾、中华豹蛾和多种豹蠹蛾为害。咖啡豹蠹蛾在台湾省为害相当严重。
豹蛾幼虫豹蛾发生世代因虫种而异: 3年一代的,如杨豹蛾;2年一代的,如蒙古豹蛾、小豹蛾等;1年一代的,如山地豹蛾。有些虫种既有2年一代的又有少数 1年一代的,如东方豹蛾及榆豹蛾。豹蠹蛾多为1年一代。豹蛾幼虫活动期为3~10月,成虫多在4~7月出现,最晚可至10月。豹蛾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如东方豹蛾、小豹蛾);老熟后入土化蛹(如榆豹蛾、蒙古豹蛾)。在树干内化蛹的茧均以幼虫所吐丝质与木屑等缀成,在土壤内化蛹者则与细土缀成,茧颇厚、韧。蛹在羽化前借助背面刺列可蠕动到排粪孔口或露出土面,以待羽化。成虫羽化多在傍晚或夜间,少数在上午10时前进行。成虫昼伏夜出,多数虫种有较强的趋旋旋光性。羽化后当夜即行交配,并可重复交配。成虫寿命1~12天不等。产卵多在夜间,每雌产卵数十粒至千粒以上,卵多产在树皮裂缝、伤口或腐烂的树洞边沿及天牛危害坑道口边沿。在野外的化率可高达97.4%。初幼虫喜群集,并在伤口处侵入为害,初期侵食皮下韧皮部,逐渐侵食边材,将皮下部成片食去,然后分散向心材部分钻蛀,进入干内,并在其中完成幼虫发育阶段。干内被蛀成无数互相连通的孔道。榆豹蛾在4龄后转移至根部为害,先将根颈皮层蛀食剥落,然后向心材横向或上下钻蛀。沙柳豹蛾幼虫一生均在根部危害。小豹蛾幼虫的为害较集中,常聚集数十头乃至数百头于树干内,形成较大的空心。豹蛾成虫繁殖量大、分布广。幼虫脂肪含量高,耐饥能力特别强,如榆豹蛾幼虫绝食后寿命可达113~447天。
1.可利用成虫的趋旋旋光性,以黑光灯诱杀成虫。利用人工合成性诱剂诱捕蒙古豹蛾,能获较好效果。
2.用久效磷、哒嗪硫磷及磷化铝等杀虫剂,于4~9月分别将药液注射虫孔以毒杀已蛀入干部的幼虫;在干基钻孔,灌药毒杀干内幼虫;用磷化铝片剂堵塞虫孔熏杀根、干部的幼虫等。
3.同时要注意保护啄木鸟及其它天敌。 人工剪除带虫枝、枯枝。
4.在幼虫孵化蛀人期喷洒触杀药剂,如见虫杀1000倍液,或用吡虫啉2000倍液等内吸药剂防治。
5.药物防治早春萌动前喷石硫合剂,每10天喷1次,连喷两次,以杀死越冬病菌。发病期喷百菌清或多菌灵800至1000倍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