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常州电力机械厂机械职工大学。
1980年,原江苏省电力局下属的常州电力机械厂开始筹建机械职工大学,12月20日,国家电力部文件决定,从1981年起,将该厂划归电力部领导,并着手筹建常州电力职工大学。
1983年2月25日,常州电力职工大学被确认为水利电力部直属单位,水电部报请国务院审批建立水利电力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5月31日,国家教委批复水利电力部,同意成立水利电力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
1985年,水电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和常州电力机械厂划归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领导管理。
1986年2月13日,经河海大学申请,国家教委同意扩大河海大学办学规模,在水电部常州机械制造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建立河海大学机械学院。11月26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在常州成立。
1995年12月,经河海大学申请,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批复,同意“河海大学机械学院”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河海大学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1996年5月3日,河海大学机械学院举行更名仪式,正式起用为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并为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常州)、国际工商学院(常州)颁发铜牌。
2000年6月,河海大学常州分校更名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下设机电工程学院。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主导方向,以机械设计与制造、机器人工程、材料加工、能源动力、工业设计等为主要专业特色,面向工程应用,培养现代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与信息化、机器人设计及制造、电厂热能动力工程、机电系统测试与控制、空调与制冷、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水利机械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共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电子工程”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第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类。设有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拥有国家工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河海大学-常州宝菱重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0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副高职称39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4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63%。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37人,比例36%。我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入选常州市“831工程”中青年骨干人才4人,入选河海大学优秀创新人才3人、“大禹计划学术新秀”7人。[2]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工业设计五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均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机械工程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同时机械工程专业是常州校区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将在华盛顿协议成员单位之间实现学位互认,毕业学生具有直接申请国际专业证照或国际工作资格的学历。
类别 | 专业 |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共建)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机械工程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机械工程 |
江苏省重点专业 | 机械工程、工业设计 |
江苏省重点专业(共建)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共建) | 自动化 |
河海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 机械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
河海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金属材料工程 |
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
类别 | 专业 |
---|---|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共建)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机械工程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 机械工程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机械工程 |
江苏省重点专业 | 机械工程、工业设计 |
江苏省重点专业(共建)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共建) | 自动化 |
河海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 机械工程、金属材料工程 |
河海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 金属材料工程 |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有1个水利部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学位点类别 |
---|---|---|---|
08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硕士点 |
机械电子工程 | 硕士点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硕士点 | ||
工业设计工程 | 硕士点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硕士点 | |
农业工程 | 水利机械 | 博士点、硕士点 |
序号 | 专业领域代码 | 专业领域名称 | 时间 |
---|---|---|---|
1 | 085201 | 机械工程 | 2009年 |
2 | 085204 | 材料工程 | 2009年 |
3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2014年 |
学科门类 |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学位点类别 |
---|---|---|---|
08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硕士点 |
机械电子工程 | 硕士点 |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硕士点 | ||
工业设计工程 | 硕士点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硕士点 | |
农业工程 | 水利机械 | 博士点、硕士点 |
序号 | 专业领域代码 | 专业领域名称 | 时间 |
---|---|---|---|
1 | 085201 | 机械工程 | 2009年 |
2 | 085204 | 材料工程 | 2009年 |
3 | 085237 | 工业设计工程 | 2014年 |
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机电工程学院可培养全日制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可招收全日制国外留学生。积极开展国际项目的合作研究,与荷兰Delft科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10余所高校研究所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机器人足球赛2项世界冠军、3项世界亚军、30余项全国冠军;学生的设计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美国“IDEA奖”、德国“IF设计奖”和德国“红点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现了学院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
毕业生的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原则,主要去向包括国有和中外合资、独资大中型企业、研究所、设计院、水电工程局、电力局、火电厂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5%以上。从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中获悉,学院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
机构类别 | 下设单位 |
---|---|
学院办公室 | 行政办公、教学管理、学科科研、组织人事、研究生、学生工作 |
教学单位 | 机械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力学教研室、工程图学教研室 |
实践教学平台 | 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
科研机构 | 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机电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研究所、焊接技术与金属结构研究所、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疏浚教育与研究中心、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所 |
资料来源:[3] |
机构类别 | 下设单位 |
---|---|
学院办公室 | 行政办公、教学管理、学科科研、组织人事、研究生、学生工作 |
教学单位 | 机械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力学教研室、工程图学教研室 |
实践教学平台 | 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
科研机构 | 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机电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研究所、焊接技术与金属结构研究所、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疏浚教育与研究中心、特种机器人技术研究所 |
资料来源:[3] |
学院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引领,形成如下学科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疏浚装备与疏浚技术、机电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水工金属结构设计与制造、热能工程及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利用技术、焊接自动化、机器人化和智能化技术、先进焊接和表面改性技术、人机系统及人机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及可用性评价等。机械工程学科有教学科研人员9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2人,博导7人,硕导45人,具有博士学位53人。
科研平台 |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 |
---|---|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 | |
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常州市光伏系统集成与生产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科研机构 | 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
机电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研究所 | |
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 | |
焊接与金属结构研究所 | |
工业设计研究所 |
科研平台 | 疏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 |
---|---|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省部级) | |
常州市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常州市光伏系统集成与生产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 |
科研机构 | 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
机电控制及水下机器人研究所 | |
能源与动力工程研究所 | |
焊接与金属结构研究所 | |
工业设计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