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975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就读
1976年-1984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工作
1984年-1986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工作
1986年-1988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8年-现在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
1. “棉花抗虫基因的研制”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1完成人;
2.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平台建及其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
3. 获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4. 2005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5. 2005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6. 2005年获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
郭三堆 7. 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先后主持“863”计划、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先后获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9项: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其中2项分获国家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先后发表论文60多篇,合著书4部。已指导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3名、博士后3名。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制成功的单价抗虫棉,使我国成为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研制成功的双价抗虫棉,使我国的抗虫棉研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研制成功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增产幅度达25%以上,成为第一个国审的抗虫三系杂交棉品种,此结果宣告了三系胞质不育性与产量呈负相关以及不抗虫的难题被中国攻破。
心系亿万棉农
记国际知名棉花转基因专家郭三堆
1950年7月,山西晋城一个祖辈在农村的郭姓家庭生下一个男孩,排行第三,取名“郭三堆”。1972年,22岁的郭三堆离开了家乡和亲人,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成为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生物系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后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多年来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郭三堆说,参加工作后,他只回过一次家,然而他的工作和事业,却始终和农民紧紧相连。身为农业生物技术专家的郭三堆把自己的研究目标定在棉花虫害防治上,他要为中国人解决穿的问题。 1986年,他赴法国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留学,从事杀虫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这段日子让年轻的郭三堆受益匪浅,巴斯德研究所这所有100多年历史的科研殿堂不仅让他提高了研究水平,他更被法国同行严谨的科研态度所感染。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科学的营养,渴望回国继续自己的事业。1988年,他拒绝了法国同行的盛情挽留,用自己在法工作的最后一个月薪水买了国内紧缺的实验用品,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郭三堆说:“我是个科研工作者,虽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首先对你的国家是最有利和受益的。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深知农民的辛苦和负担,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来。”
回国后,郭三堆马上把解决棉花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转基因抗虫棉项目在1991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埋头攻关,他们的研究小组合成了有效的杀虫蛋白基因。又经过近一年的研究,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体。
1993年底,转基因植株培育成功,1994年,进入田间试验,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鉴定,1995年申请了国家专利。
转基因抗虫棉技术成功了,大部分人为之振奋,但有少数人议论纷纷,甚至怀疑郭三堆使用了外国的材料。为了证明这项技术是自己搞出来的,他们又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这是一项世界领先的成果。两个基因构成双保险,可产生协同作用,既增强抗虫效果,又大大延缓了昆虫产生抗性的机会,并通过了国家安全性评价和品种审定。当前只有中美两国有转基因抗虫棉的知识产权,而中国自己的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事实证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完成基因工程高技术的研究。
“我们的抗虫棉是将两种合成生物基因导入棉花中,棉花中便有了杀虫蛋白,如同放入了两颗定时炸弹,棉铃虫、红铃虫咬了棉花,就会来一个消化不良,又是胃溃疡又是胃穿孔,没的活了。”
作为博士生导师,郭三堆已为国家培养和联合培养了26个博士生和硕士生,但其中绝大部分都去了国外,郭三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但提醒他们不管到哪儿都必须坚持严谨的的科学态度,不要忘了祖国的培养。
郭三堆不愿多谈他自己的故事,棉花的故事就是他的故事,他的事业和棉花紧紧连在一起。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名人,不希望人们种了棉花,还去问是谁研制的品种。
2001年1月11日,朱镕基总理专程来到郭三堆的实验室来视察抗虫棉,仔细了解了该项成果的推广情况,要各部委多支持、快发展,加大加快抗虫棉推广力度,让更多的棉农尽快从中受益,增加农民收入。在郭三堆的桌子上,有一些知识产权和经营方面的书,他说自己正在了解一些产业化方面的知识,。当前美国的转基因技术利用娴熟的市场操作手段打入了我国市场,国际竞争国内化。因为一个基因产品就可能形成一个产业,所以我们要加快基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搞好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加快抗虫棉的推广,目前郭三堆课题组已经和抗虫棉基地主要成员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抗虫棉推广公司——北京银土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与印度、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越南等产棉国的技术合作也正在洽谈,其中与印度的协议已达成共识。
当前研究
现在郭三堆正在瞄准下一个优质、抗虫、抗病、抗逆、高产转基因植物,展开研究,为攀登新高峰做出不懈努力。
为了中国3000万棉农
他,来自山西泽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对农村和农民的深情让他一生以“为农民服务”为目标;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怀抱“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回到国内;曾多次荣获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曾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他就是刚刚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的抗虫棉研究专家郭三堆。
2005年,郭三堆率领的抗虫棉课题研究组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在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创建了高产量、高纯度、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能够直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的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新体系,这是棉花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整体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增产幅度可达25%以上。
我国在棉花育种技术上取得的成就震撼了世界农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也为项目负责人郭三堆赢得了“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的殊荣。
“为我国的棉农研究抗虫棉”
郭三堆谈起深深触动他的一件事时,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声音也有些哽咽。
有一次,郭三堆带队到河南棉区做调查,听说棉花专家来了,以后种棉花不用再给棉花打农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带着10来岁的小孙子走到他们跟前差点给他们跪下,说:“中央来人了,来救我们来了,你们能不能给我一些那样的种子?”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就再也说不出话来。原来老人的儿子、儿媳前两年都在给棉花喷农药时中毒死了。
刹那间,郭三堆的心被深深刺痛了:“我真觉得惭愧,我们搞研究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我们国家的棉农服务吗?如果科学不能解决百姓的疾苦,那么科学的意义又何在?”
郭三堆 回来以后郭三堆加快了对抗虫棉的研究步伐,老人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和他的团队。
在我国,棉花不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棉花和纺织品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可以说棉花生产的兴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仅2004年我国原棉及棉纺织品出口创汇就达920亿美元,占我国当年出口创汇总额的20%。同时,棉花也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渠道。
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害连年大爆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郭三堆回忆说,当时棉铃虫害造成长江流域棉区20%~30%减产,黄河流域有的地区竟然遭遇绝收。由于年年施用农药,棉铃虫产生抗药性导致抵御虫害的投入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大量有毒农药的使用又会污染农田生态环境,损害棉农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埋头攻关,郭三堆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在国内合成了杀虫蛋白基因。虽然此时美国的“抗虫棉”已研制成功,国内也有人主张直接花钱从美国引进技术,但这需要向美国支付上千万美元的使用费,而且这种引进还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转基因植株材料,而不是整个专利技术。作为抗虫棉项目负责人,郭三堆坚持自己研制抗虫棉。郭三堆说:“美国能搞出来,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成功?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研制。虽然说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哪个国家最先拥有高新技术的产权,哪个国家的人民就最先受益。如果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迟早有一天要被别人卡着脖子走。”
“拼死拼活也要搞成!”
郭三堆的担心很快得到了印证。
当郭三堆拍着胸脯立下“军令状”时,美国一些拥有抗虫棉技术的公司也公开发表了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3年占领河北市场,5年占领中国市场。郭三堆听了心急如焚,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紧研制自己的抗虫棉。“我感到压力非常大。当时世界上还有几个国家也在研究抗虫棉,大家都铆足了劲在赶时间。我就对我的研究团队说:拼死拼活也要搞成!”
此后,郭三堆和他的课题组带着行军床,24小时呆在实验室。困了,就轮流在行军床上打盹。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底,转基因植株培育成功,1994年,进入田间试验,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鉴定,1995年申请了国家专利。
但前进的路上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科研工作者的郭三堆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当郭三堆和他的研究伙伴为研究成果高兴欢呼时,国内外却有人怀疑他们使用了外国的材料。为了证明这项技术是自己搞出来的,同时也为了避免害虫对抗虫棉产生抗性,郭三堆又与国内的同行们开始了国外没有成功先例的双价基因抗虫棉研究。不久,双价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事实证明,我国完全有能力完成基因工程高技术的研究,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双价基因抗虫棉技术的国家。两个基因构成双保险,可产生协同作用,如同在棉花中放入了两颗定时炸弹,棉铃虫咬了棉花,哪怕吃上一点点叶子,就会来一个消化不良,又是胃溃疡又是胃穿孔,没的活了。
郭三堆他们研制出来的抗虫棉品种经过几年的改进,逐步在各棉区推广开来。郭三堆自豪地说:“1999年,我们的品种还处在技术储备阶段,当时美国产品占领了我们93%的市场份额,我们自己的抗虫棉仅仅占了7%;但是现在情况反过来了,我们的品种已经占到了市场的73%。”抗虫棉的种植减少了80%的农药喷洒量,过去一年要喷近20次农药,现在一年只需喷2~3次农药。
郭三堆深感欣慰的是,自己的研究成功赢得了越来越多农民们的信任。试种的良好效果让农民们成了新技术最忠实的推广者,他们争相索要抗虫棉种子。郭三堆和他的同行们已经研制出了40多个适合于不同棉区特点的国产抗虫棉品种。1999年至今,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40万公顷,为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郭三堆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又开始攻克棉花育种领域抗虫与高产难以结合的世界性难题。2005年,这项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不仅保持了抗虫棉的特点,而且能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增产幅度一般达25%以上。目前,我国约有330多万公顷棉田适宜种植杂交棉,若按此推算,理论上可新增皮棉80万~100万吨,增收100亿~120亿元。
在郭三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些经营方面的书,他说:“自主创新不仅是要研制出东西摆在那儿,关键是要用起来。”现在,我国抗虫棉产业已经形成了产、学、研、加工一条龙的链条,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转基因植物品种。有关方面在深圳投资8000万元建立了抗虫棉推广公司———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在河北、江苏、湖北、新疆等地建了控股或参股公司,正在加快抗虫棉的推广。另外,与印度、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越南等产棉国的技术合作也正在洽谈,其中与印度的协议已达成共识,抗虫棉走出国门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