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荣誉 全球现今规模最大的天文博物馆
地址 台北市士林区基河路363号
面积 1.8公顷
目录导航

简介

台北天文馆台北天文馆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占地1.8公顷,为全球现今规模最大的天文博物馆;馆内设施包括宇宙剧场、展示场、宇宙探险区、立体剧场、天文观测室、天文教室、图书馆等,设备及规模都具国际水准,尤其位于一楼的宇宙剧场,可容纳300人同时观赏。

一进天文馆入口,首见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塑像,其上方挑高的空间,由九大行星模型构成,主题明显,气势恢宏。设于顶楼的天文观测室,架有两台超高倍数且具电脑自动搜寻系统的天文望远镜,民众可在此观测太阳黑子、各种星球,大大拉近人与宇宙的距离,培养对天体的兴趣。

耗资三亿多的天文科学展示场,在三层展示空间中,又划分出182个单位,依内容分为一楼的古代天文学区、地球区、太空科技区,二楼则是天体与星座区、太阳系区、彩虹通道等,三楼规划有恒星区、星系区、宇宙区;其中以宇宙区的“宇宙通道”最具特色,是观察星象的绝佳模拟场所,置身其中,有如坠入浩瀚无垠的星海,令人惊叹宇宙的奥妙与美丽。

宇宙剧场、立体剧场每日定时播放天文、科学类影片,前者拥有内径25公尺、弧度180度的圆覆式大萤幕,配合立体音响,令人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后者则是立体电影院,观众戴上特殊眼镜,就如临三度空间,片中景物彷佛触手可及,予人充分临场感。除了静态展示,馆内尚有许多可供民众动手操作的模拟星球、天体观测仪等,兼具娱乐与教育功能,是亲子同游、学习的好去处。[1]

历史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进入绕地轨道,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天文知识的热潮。1960年在圆山风景区内开始动工兴建新的圆山天文台,1963年3月28日竣工启用,但初期受限人力不开放民众参观。8月31日后每周开放参观。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掀起了台湾地区的观星热潮。而圆山天文台规模过小,加上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使圆山天文台不敷使用;加之后方的圆山大饭店和前方的中山高速公路兴建后造成的光害问题,遂有了迁建与扩建的计划。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1993年10月27日于士林区基河路动工兴建,1996年天文台改制为,1997年2月4日举办开馆典礼,翌日正式开放第一期展区。7月20日展馆全面开放。

现状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的建筑主体是以外型稳重的块体及前卫的采光罩构成。教学区屋顶上有2座天文台,分别安装了45公分卡赛格林反射望远镜及20公分库德折射望远镜。建筑主体旁边的球型全天域剧场外径35米,表面覆盖着象征宇宙神秘感的金黄色锥形铝面板。馆区四周放置了黄道经纬仪、天球仪、赤道仪和赤道日晷。

天文教育馆的建筑地面4层。1楼有直径25米,304个座椅的宇宙剧场和IMAX球幕影院。剧场安装了蔡司(欧波同)VI型光学天象仪,和IMAX球幕电影放映系统。台北天文教育馆1楼的展览包括地球,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有北京古观象台古天文仪器的复制模型),其他古代天文仪器,空间科学和技术等。2楼有望远镜和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太阳系,模拟行星运动,天球与星座,星座图,透明天球仪,季节性星座,天空的运动等展项。另外还有自助餐厅和图书馆。3楼有特别展览室,太阳的结构,恒星,光谱,黑洞,星系,星系的类型,哈勃定律,银河系,梅西耶天体目录,宇宙学和大爆炸等展览。还有一个演讲厅。4楼和屋顶有两个天文台圆顶和射电望远镜,另外还有宇宙探险,深空教育中心等。地下一层是3D剧场。

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是一座集娱乐与教育为一身的特色场馆。开馆以来,在台湾地区的天文教育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在世界天文馆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交通

乘车风向标:

1.搭联营公车40、47、310、61、206、223、250、290、304、508、601路,在天文科学教育馆、新光医院等站下车即抵。

2.搭捷运淡水线在士林站下车,循指标步行10分钟即抵。[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