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当下。在天津和唐山之间,有一条“煤河”,当年是从开滦往天津运煤的水道。煤河有一条支流,叫“梅姑河”。梅姑河畔有一个叫金家坑的村庄。河流从村庄中间经过,把金家坑一分为二,南岸的叫南金家坑,岸北的叫北金家坑。
北金家坑的村长叫张少山。南金家坑的村长叫金永年。南金坑这几年靠养猪,经济已经发展起来,只是没有文艺人才。北金坑文艺人才很多,但就是“穷乐呵儿”,经济起不来。一次在镇里开村长联席会,镇长故意用激将法,让张少山和金永年“打赌”,两年之后见分晓,看哪个村的日子过得好。于是,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两人打赌的最后结果是,北金坑和南金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和文化一起发展[3]。
一、朱卷
二、兰卷
三、荷卷
尾声
后记关于 暖夏[3]
小说渗透出的是新时代的乡村气息。今天的乡村理念,也已不是过去的乡村理念。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乡村和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小说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展现城乡之间这个独特地带的变化,表现新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中有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冲撞,也有彼此之间的融合和转换,给人以新的视角、新的气象,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好作品[2]。
评论家李敬泽:“《暖夏》既有对人间生活的广博的把握,又有从历史、从时代所提炼出来的一种精神的结构和方向。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对于生活,包括对于乡村的认识,也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小说的思维。我相信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止于王松的《暖夏》,也很可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乡村写作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2]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暖夏》立足于脱贫攻坚,又超越了脱贫攻坚,在某种意义上是乡村写作的一种新突破、新进取,具有非常丰富和浑厚的底蕴,小说以一种好看的故事来表现乡村的变化,它不仅仅写到脱贫,还涉及到乡村治理、乡村的体制的建设、探索和发展。”[2]
《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在脱贫攻坚小说里,《暖夏》如此大规模的涉及文化和艺术,的确是目前为止他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部。这部小说里面扶贫是很重要的途径,说到底是文化和艺术扶贫。《暖夏》能够区别于其他类似题材的创作,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是它强烈、显著的辨识度,它在字里行间、在细节、在故事、在人物的勾连上呈现出天津特有的津味文化。”[2]
《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称:“《暖夏》是理念先行的小说,主要在讲故事,是大众文化的,另一方面从主题观念上来说,它是民间自主性,农民视角为主题,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是一个敞开了的乡村,一个开放的土地,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我认为《暖夏》是新时代新乡村的写作。”[2]
中国作家网主编、评论家陈涛:“《暖夏》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就像一幕活生生的电视剧,节奏很明快,戏剧性冲突不断。《暖夏》当中人物很多,大概男女老少有二十多个,个性鲜明,语言各具特色,有的对话写的非常精彩,特别地道。”[2]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评论家岳雯:“《暖夏》更新了村庄写作的路径,把村庄的关系作为一个叙事的主力、主要的对象,也就是说在那里头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村庄,而是一个有着关系、有着历史渊源、有着一母同胞这样一个村庄的关系,在这当中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关联。这也可能是这部小说给人最大震撼的地方。”[2]
王松,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协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国内各大文学期刊发表《红汞》、《红风筝》、《红梅花儿开》、《双驴记》、《哭麦》等大量中、短篇小说,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烟火》、《寻爱记》、《爷的荣誉》《燃烧的月亮》、《流淌在刀尖的月光》等及个人作品集数十种。[3]。
2022年4月,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好书”名单发布,《暖夏》(文学艺术类)在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