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书记

山乡书记

制作公司 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
发行公司 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电影制片厂
色彩 彩色
中文名称 山乡书记
上映时间 2006年7月15日(中国)
目录导航

剧情介绍

山乡书记 (2006) 海报山乡书记 (2006) 海报鄂西山区的天涯乡是非常贫困的偏远的土家族聚居区。1988年土家汉子向平川上任这个乡的党委书记,他带领乡干部们跋山涉水调查访问,现场解决老百姓的困难。他说老百姓的困难解决不了要你这个乡干部和村干部干什么?

他说有人说老百姓难缠,那都是穷的,我们当干部的就是要用心把他们捂热摇醒,谁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父母穷就不尽孝道……[1]

电影信息

片名:山乡书记

影片类型:剧情

山乡书记(演员)山乡书记(演员)(4)国家/地区:中国

色彩:彩色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中国China2006年3月

演职员表

职员表

总策划:张兆本、张强

总监制:李以章、赵征、阎于京

策划:柳小满、高春景、孙国珍

监制:李俊德、杨小松、万增昌

制片人:叶中秋

摄影:王天麟

美术:南楠

出品人:赵征、张振华

编剧:禾木、余纪、彭景泉、赵玉衡、费琦盛、许言等

文学编辑:叶梅

故事原型:刘银昌

友情出演:徐帆

制片主任:郝建国

录音:吴江

剪辑:翟茹

副导演:李杨

副美术:赵安琦

化妆:宋跃

服装:赵安琦

道具唐才诗

导演助理:谭文仓

摄影助理:罗伟民、陈杰、魏超、陈强

摄影:谢泽(秋季)王敏(第二年)

联合出品: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

演员表

熊兵、徐帆 

幕后故事

电影《山乡书记》取材于中组部树立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基层干部标兵、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的先进事迹。全片采用纪实手法塑活着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在中国电影界还不多见。

电影《山乡书记》的创作真可谓历尽艰辛、呕心沥血、精益求精。来自北京、四川、湖南、内蒙古和湖北的8位作家在深入山区体验生活、造访人物原型的过种中,用自己的行动“编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如出访美国讲学的湖南籍作家编剧彭景泉特别熟悉土家族人的生活,与剧组主创人员深入到海拔两千米的“天梯”上去体验生活,感受实地现况。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土家族作家叶梅曾任建始县副县长,熟悉原型刘银昌的工作业绩,几乎是流着泪水进入到创作之中。她说:“我是带着泪水写完剧本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赵玉衡受国家电影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委派,在二度进入深山体验生活时突发口鼻大出血,住进湖北协和医院。止血后,不顾身体的虚弱坚持深入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去采访原型人物,回到北京在病榻上写出了一稿文学剧本。在治疗过种中还惦记着电影剧本的创作进程。

《山乡书记》导演吕乐曾与著名导演张艺谋、顾长卫同班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留法8年,在艺术上有一种挚着的追求,力主按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貌来拍摄该片,增强该片的真实自然性。他吃苦在前,率领摄制组跨越两年,车进鄂西大山区,冒酷暑顶严寒圆满的完成了摄制任务。2004年3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深山栗子桥村体验生活的日子里,他被那真诚、实在的山里人感动,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故事原型刘银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深深地喜爱上这个人。基于生活体验的动力,他坚定主旋律创新意识,要把电影《山乡书记》拍摄成继电影《美人草》之后又一部能展示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用纯朴、自然、真实的美去塑造一个共产党党员的基层干部的形象。为了避开口号式、行为式、拔高式的艺术创作,男主角启用的是湖北恩施州宣恩县文工团员熊兵、其他大部分演员和群众演员全部从当地的老百姓中挑选,意欲把观众带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力举在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用一部创新的主旋律片风格去奉献观众。 [2]

幕后制作

《山乡书记》取材于中组部树立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基层干部标兵、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的先进事迹。剧本由来自北京、四川、湖南、内蒙古和湖北的8位作者花费了3年时间14易其稿而成。导演吕乐大胆启用湖北恩施宣恩县文工团演员熊兵担任男主角,还邀请了湖北籍著名影星徐帆友情出演。为使影片更加淳朴、真实,该片其他演员全部从当地老百姓中挑选,剧中人物讲的是湖北鄂西山区人民熟悉的地方方言。摄制组四进鄂西大山区,在刘银昌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完成拍摄。影片由记者采访刘银昌本人开始展开叙述,影片最后定格在刘银昌的采访画面中,真实再现了一名党的基层领导始终不渝把自己的命运同贫困山区群众连在一起,30年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带领全镇人民奔小康的动人事迹。全片采用纪实手法塑活着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在中国电影界还不多见。

导演吕乐曾与著名导演张艺谋、顾长卫同班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留法8年,在艺术上有着挚着的追求,力主按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貌来拍摄该片,增强该片的真实自然性。他吃苦在前,率领摄制组跨越两年,车进鄂西大山区,冒酷暑顶严寒圆满的完成了摄制任务。2004年3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深山栗子桥村体验生活的日子里,他被那真诚、实在的山里人感动,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故事原型刘银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深深地喜爱上这个人。基于生活体验的动力,他坚定主旋律创新意识,要把电影《山乡书记》拍摄成继电影《美人草》之后又一部能展示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用纯朴、自然、真实的美去塑造一个共产党党员的基层干部的形象。

电影评价

2005年12月28日,电影《山乡书记》在湖北举行首映式。这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并摄制,湖北电视经济频道、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党委书记刘银昌同志为原型,塑造了向平川————这一当代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形象。

真实地再现

《山乡书记》的创作原型刘银昌,1988年起任官店镇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把当年年人均仅有粮食150公斤,年均吃国家救济粮3到5个月的官店,带入了湖北省百强乡镇的行列。他先后荣获国家、省、州、县各级表彰70多次,被授予“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农村基层干部标兵”等荣誉称号,电影真实再现了这位党的基层干部的动人事迹。

《山乡书记》的导演吕乐是摄影出身,曾与著名导演张艺谋、顾长卫同班就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意欲把观众带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力争在继《焦裕禄》、《孔繁森》之后,用一部真实风格的主旋律影片去奉献给观众。

电影中所呈现的见天湾村民娶亲上的“天梯”,李耀明居住的岩洞,贫困户彭德茂四壁漏风的家等等,这些场景都深刻、真实地再现了贫穷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一幕是一个大雪天,当向平川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孩子因贫困辍学在家。到学校后,发现能上学的年幼孩子却挤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没有桌子,只有矮矮的板凳和一面破旧的黑板,此时的他,面色沉重,心中有了建一所新学校的决定。在白茫茫一片的大雪天,学校动工了,天涯乡的干部在他的带动下积极参加了建校劳动,干得热火朝天。

在小学校落成的庆典上,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向平川说出了对未来的向往:“我小学只上了两年半,没有读多少书,唯一能给你们的就是这所学校,以后要看你们的了,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回来改变家乡面貌!”这朴实的话语,再现了这位党的基层干部的感人形象。

创新突破

刘银昌同志是一位仍然活跃在现在工作岗位上的先进典型,影片通过对他的采访引出电影故事,并以对他的采访作为结束,这在以前的主旋律电影中是没有过的。影片采取的是纪实风格,使用的是当地的习惯性语言,电影音乐也是采用了当地的喊山歌的形式等。为了避免口号式、拔高式的艺术创作,导演大胆起用了湖北省宣恩县文工团的一位歌唱演员熊兵担任男主角,其他大部分演员和群众演员全部从当地的老百姓中挑选,只有友情出演记者的影视明星徐帆是专业演员。这种演员阵容,不仅拉近了角色和观众的距离感,更让人感到一种亲切感。

《山乡书记》的信息量很大,农村干部的成长过程、状态都包容了。

细节取胜

《山乡书记》是由来自北京、四川、湖南、内蒙古和湖北的数位作家深入山区体验生活,走访人物原型,历时三年、十四次易稿才完成的,打磨的功夫很深,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上世纪80年代要修路,向平川去县里的交通局找领导。局领导边吃饭,边抬头问向平川吃饭没有,向平川回答:“吃了。”问了4遍,向平川回答了4遍。

片中还有一个派饭吃的细节,在这个细节中,人们看到向平川用的还是一个破碗。这一细节,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向平川在家庭里和妻子、孩子也有很到位的情感表现。女儿虽然唠叨父亲,但还是很心疼地给父亲拔火罐。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家人对向平川工作的默默支持。

一个个精心设置的细节构成了《山乡书记》的真实,使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在中国电影百年大庆的日子里,把一个从生活中来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在了亿万观众面前,送出了一份先进性教育的优秀教材。

获奖纪录

2007年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山乡书记》获得优秀故事片奖“这部影片能获奖,主要是真实和创新打动了评委!”影片组织策划者之一、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张兆本激动地说。张兆本介绍,影片从创作到拍摄完成花了三年时间,仅剧本就用了两年打磨,易稿14次才完成,而导演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影片以真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全片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除了徐帆客串采访记者外,演员全部都是恩施本地的党员和农民群众,浓浓的鄂西方言让影片更显真实。

原型事迹

刘银昌1988年组织上派他担任官店区(1996年改为镇)党委书记。官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一个镇“家”。当时的官店在全州穷得出名:农民每年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年均吃国家救济粮3到5个月;5万多人中,有3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的1780户住茅草房,还有17户住岩洞,386户全部家产不足80元!他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头,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把贫穷的官店带入了全省百强乡镇的行列。

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荣获国家、省、州、县各级表彰50多次,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官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一个镇,5万群众就散落在武陵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属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距县城130公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因为山多地险,交通闭塞,解放后40年里,这里的群众缺食少穿,生活在极贫状态。

刘银昌说:"不把贫困户搞脱贫,我要用鞋底打自己的脸!"

刘银昌下定决心:用三年时间彻底解决群众吃饭问题!

农业增收,关键在科学种田。刘银昌揣上烤苞谷棒(玉米),一次次往县里、州里、外地跑,弄新品种、学新科学。最后决定推广苞谷新品种的地膜种植法。刘银昌从区里买来种子、薄膜,带头背着免费往农户家里送。就这样群众还骂干部"多管闲事"。

刘银昌不灰心,他怀里揣着一把皮尺、一个本子、一杆小秤,跑到哪说到哪、量到哪,一家家动员,一块田一块田地落实。群众半信半疑地种了,当年苞谷产量翻番。三年后,官店人实现了粮食自给,甩掉了"吃救济大户"的帽子。

农民要致富,还要别的出路。

刘银昌把眼光落到了连绵不断的大山上。他根据本地气候特点,把山从山上到山下分成三类:山顶种植药材、日本落叶松;山腰种烟叶、杜仲、魔芋、粮食为主;山脚种茶、棕、桐、漆。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格局。群众以前从没种过烤烟,刘银昌就拿自家责任田作试验,种了5亩,实行地膜栽培,绿绿的烟叶长得舒舒展展,年底一下子收入7500元,亩均1500元,是种苞谷收入的几倍!群众这下服了。烤烟、白肋烟在官店扎下根,最多时全镇种2.7万多亩。

种魔芋,开始农民也不认。刘银昌又在自家试种,一亩地一下子搞了两三千块钱,跟着种的农民都尝到甜头。群众这下高兴了,他们夸魔芋:"头顶三角叉,身穿蛇皮褂,脚下踩着个钱巴巴。"现在官店全镇种有魔芋2万亩,占建始全县的1/4,建始成了远近闻名的魔芋大县!

农民日子一天好过一天。人均年纯收入从1988年的330元增加到现在的2253元。1997年,官店镇在全县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被评为全省百强乡镇。刘银昌说:"要群众干的,干部要先干;要群众第二年干的,干部要头一年干。做到了这点,你就不怕没威信!"

刘银昌的脚上长年穿着草鞋。他的"工作间"就在山间田头、农民家里。因为总走山路,他的两个大口袋里总装着烤洋芋(土豆)、烤苞米粒,走得饿了就吃几口,渴了就把嘴凑到石头缝里喝山溪。

他是镇党委书记,但比农民还会干农活、还干得多,并且以此取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爱戴。

组织群众修公路,他先修一段作样板,再让群众照他的样子修;号召群众种杜仲、银杏等经济林,规定一人一亩,他自己完成两亩;帮扶特困户,别的干部一人、两人或三人包一户,他一人包三户,而且是最穷的三户。刘银昌每年都要为群众出去搞几十次种子,出差费用都是自掏腰包,不取农民一分钱。大山里的公路又窄又险,刘银昌曾8次遭遇翻车,8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3次是给农民送种子、薄膜。

1986年冬,陈家湾至红沙溪段的公路开始修建,刘银昌在往工地上拉炸药的途中,拖拉机翻了,他一下子被摔晕了。醒后抬到工棚里,他的右臂已抬不起来,疼得浑身冒汗。村里的土郎中给他一查,右肩胛骨断裂!刘银昌不让声张,在工棚里吃了一天的止疼药,第二天天蒙蒙亮又上了工地。此后的7天内,刘银昌饭吃不下,全靠喝药酒,吃去痛片,硬是咬牙支撑到公路完工。但是他的肩骨已经变形,再也接不上了。

刘银昌为群众拼命苦干,农民群众也死心塌地拥护他。山区修公路,造价昂贵,13年来,上级只给官店480万元,刘银昌硬带领群众修了650公里,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折款达2000多万元。刘银昌召集万人大会,说几点开就几点开,万把人静悄悄坐好了等他来讲话。

刘银昌说:"帮群众解除疾苦,就是代表人民利益,做到了这点,你就会感到当干部的价值和欢乐。"

群众都说刘银昌是"老虎相,菩萨心",因为他最看不得群众受苦受难。1997年正月初八,刘银昌检查工作时来到羊角山村3组李增能家,进门一看,刘银昌眼圈红了:李增能夫妻都是又哑又聋的呆傻人,两口子一年到头不洗脸,不理发,头发膨得有筛子大,连大小便都不晓得要下床;房子就是个小茅棚,穷得无碗无筷,吊锅里煮着发霉的苞谷籽,饿了就伸手抓着嚼。刘银昌买来肥皂、洗衣粉、毛巾等用品,首先教李增能一家学会洗脸洗澡。

他找来组里的党员王从珍,请她当"编外家长",指导这家搞生产、帮李增能的女人洗头梳发;安排村支部副书记胡继重定期帮李增能理发、刮胡子。他请来村组党员来李增能家开现场会,大家捐钱出料,帮李家修起了两间木房。他又召集镇机关干部来李家开会,各部门有的解决生产资金,有的包教技术,有的提供种子、地膜。李增能家荒了的田地有了生机,预计今年毛收入可达1.6万元。

1997年以来,刘银昌每月至少来李增能家看三四次,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年)都要送钱送物来,他个人先后为李家投入1万多元。十几年来,刘银昌共帮扶困难农户50多户,自己先后投入近3万元。

刘银昌打通圈儿岩的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圈儿岩是座山,三面绝壁,一面是险绝的悬崖,39户160多口人就生活在这块与外界隔断的山顶上。一副宽约2米,长48步的木梯,一头架在山崖头,一头落在下面的斜坡上,圈儿岩人走这种危险的"天梯",一走就是9代人!因为农产品运不下去,群众家家守着穷。刘银昌说:"修不通圈儿岩,我们就算不得代表人民根本利益。"

打通圈儿岩的战斗打响了,山上的群众家家户户像过年。刘银昌自己先捐出1000元,并任总指挥。他与乡亲们苦战两个月,终于在那万仞绝壁上开出一条通道。竣工那天,群众敲锣打鼓,鞭炮放了又放。

刘银昌只读过几年书,所以特别重视教育。平常下乡,见到穿得破旧的孩子,他都要上去摸一摸,问两句,兜里的钱,十块八块,三十五十都掏给孩子。他帮扶过40多个学生。

现在的官店,从村到镇,最高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镇教育站长李传华给记者报出一组数字:近几年,全镇教育总投资826万元,修建校舍共79栋。全镇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1.7%,官店民族中学升学率居全县第一。

每年县、州、省奖励给刘银昌的钱,他全部捐献给公益事业。今年"七一",中组部奖励的5000元他捐给镇上的老街修建工程;他牵头办起镇养老院后,三天两头把家里的腊肉、席梦思床、桌椅等送给老人,个人捐款达12500元。刘银昌说:"我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这帮伙计,我宁愿背着药罐子也要和他们在一起;哪天死了,也要埋在官店,与他们作个伴。"

从上任第一天起,刘银昌就下定决心:群众不全部脱贫不离开官店。13年中,建始县有些乡镇先后换了8任书记,州里的老领导看他一身伤病,曾三次要调他到州、县工作,他都谢绝了。1999年当选县人大副主任后,他坚持不转关系,除了偶尔到人大开开会以外,还是工作在官店。

银昌工作中有"三不干":"捆绑吊打不干、搜查抄家不干、贪污受贿不干"。有这些行为的干部,刘银昌处理起来又严又狠。

刘银昌把教育干部与农村党的工作要实现的"两专一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在海拔1800米的长岭上建成了"三个代表"教育基地。来轮训的干部,实行边学理论边参加劳动,目前基地已开发山地3000亩。"三个代表"基地也是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地,试验成功了,再向农民推广,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刘银昌每年还请来几百个经济困难的农民,让他们在基地边打工,边学技术,又赚了工资又学到技术,这比办农技学习班效果都好。

刘银昌对干部管得严,也爱得深。镇机关干部从来不拿一分钱奖金,但刘银昌每年都要拿出镇办实体收入的60%,给各村主要干部发个四五百元奖金。

他说,村干部工作累,负担重,不给点补贴过意不去。

刘银昌对记者说,这辈子净忙工作了,欠女人(妻子)的太多。刘银昌在官店当书记13年,只让妻子黄贤菊来过2次,一次是小女儿得脑膜炎,妻子陪着到镇医院;还有一次是大女儿生孩子,妻子来照顾。刘银昌说:"我女人在镇上乱跑,我这个书记一定当不好。"

妻子对刘银昌事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刘银昌动情地对记者说:"将来几年,我还要干8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是3件:3年内再在教育上投资900万元;把通往巴东、恩施、鹤峰的109里公路修成柏油路;农民减负,干部增收。这些事干成了,我也干不动了,就回家陪我的女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