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录导航

学院沿革

厦门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曾经涌现出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者。

早在1950年,学校就创立了大课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

1956年,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

1990年,在原教研室基础上,学校成立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

2009年,根据工作需要,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充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水平,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平台,党和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以及理论宣传、教育和培训基地,学校决定在整合原有资源基础上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1]

学院概况

科研机构

学院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个教研室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设有厦门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211工程”三期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建设项目。学院与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合作共建,设立“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培训基地”。[1]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7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有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1]

学院职能

学院是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建制单位,主要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及理论创新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结合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决策咨询和干部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1]

发展目标

新的时期,学院正在以更高的标准加强学科、课程和队伍建设,增强学院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努力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院。[1]

机构设置

类别 姓名 职务
行政 白锡能 院长
张有奎 副院长
石红梅 副院长
党务 许和山 书记
原宗丽 副书记
教研室 罗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李小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张艳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
杨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
工会 李德元 工会主席
办公室 王筱辉 办公室主任
蔡虎堂 党务秘书、院团书记
行政秘书
江春萍 人事秘书
熊欢 教学秘书[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