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生物群远景图罗平生物群向世人展示三叠纪海洋面貌,也揭开了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和复苏的面纱。罗平生物群位于云南省曲靖罗平县罗雄镇大洼子村。在距今2.4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二叠纪末期,地球遭遇了一次空前的物种大灭绝,海洋中超过95%的生物遭遇灭绝。
罗平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是中三叠世生物大辐射的典型代表[1]。
罗平生物群处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复苏到辐射的关键位置,是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最典型的代表,罗平生物群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海生爬行类、棘皮类、甲壳类以及植物化石等,它们是大灭绝后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直接证据。
罗平生物群属于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产出时代明显早于东部的贵州卡尼期的关岭生物群,与盘县动物群时代大体相当。
罗平生物群化石种类丰富,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在揭示地球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2011年底公布的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中,罗平生物群在同期36家地质公园中名列榜首。
罗平生物群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罗平县罗雄镇大凹子村、九光村、裸可村、上阿来村、上小寨村、箐补董村的部分区域。
地理坐标:东经104°15′00″~104°23′45″;北纬24°45′00″~24°52′30″,分布面积约200km,化石遗址保护区60km,其中核心区面积14km。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领队张启跃研究员与同事吕涛,在大凹子村采集岩石标本。傍晚考察快结束的时候,一块石头引起了张启跃的注意,石头表面有层黑色的附着物。他拿出放大镜一看,居然是一排排菱形鱼鳞的半截的鱼化石。张启跃继续搜寻,终于找到了另一块印有鱼化石的石头,两块石头恰好组成一块完整的鱼化石。
这个鱼化石是条裂齿鱼,身体纺锤形,牙齿呈尖锐的锥形,显示它应该是一种掠食者。裂齿鱼是三叠纪的常见鱼类,仅在中国命名的就有长兴副裂齿鱼、大冶似裂齿鱼、扬子似裂齿鱼、江苏似裂齿鱼等。
罗平的山体是喀斯特地貌,又是海相沉积,因此裸露的岩体上可以见到层层叠压如同树的年轮一样的层理。这些一层一层的岩石,是亿万年的时间里,来自陆地的碎屑物、火山灰和宇宙尘埃在海洋里的沉积,还有大量海洋生物遗骸的沉积。在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年代,生物的遗体量很大,并在硬结成岩过程中形成化石。随着地壳运动,这些原本在海底的岩层逐渐隆起,成为陆地,被风蚀、水蚀之后,呈不同的形状裸露在地表,化石就有了被发现的可能。[1]
截止2009年,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项目组,仔细寻找每一层的每一件化石标本。累计剥石万余平方米,采获各门类化石上万件。
罗平地层中保存着上万条古代鱼类化石,鱼类化石和节肢动物化石保存完好、种类丰富。 罗平生物群是令人震惊的海洋生物化石库[1]。
罗平生物群-爬行动物距今约2.38亿年至2.39亿年,地球遭遇了一次空前的“物种大灭绝”。海洋中超过95%的生物遭遇灭绝,而生活在曲靖罗平地区的生物足够幸运。罗平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环境,保留下一条罕见的完整生态链。罗平生物群作为中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记载了地球的一段生命复苏史,也见证了远古海洋的沧桑变迁。罗平生物群,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埋藏的独特性举世罕见。 罗平生物群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海生爬行类、棘皮类、甲壳类、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
较著名的关岭动物群早约2千万年。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的Pelsonian亚期,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于罗平生物群层位中凝灰岩夹层中获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41.8±2.3Ma(2.418±0.023亿年)。
罗平生物群处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重塑当时的古环境均意义重大。
从地质史的角度来看,由于地质变化和大灾变,生物经历过五次自然大灭绝。 分别是: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
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罗平生物群处于这个关键点之后的复苏)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
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2]
截至2010年12月,罗平生物群发现包括植物、肉食性鱼类和大型爬行动物在内的化石2万余个。这个距今约2.4亿年的生物群落化石丰富、个体完整和特异埋藏。罗平生物群是一个世界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不仅对研究生物演化,尤其是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之后的生物复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古气候及油气地质学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罗平生物群有几个特点:
罕见的海生鱼类化石群。这些鱼类化石一般长5-15厘米,化石个体保存完整齐全,种类丰富、保存精美、数量众多,且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比较齐全,再现了当时古生物生态栖息的状态。化石丰度极高,化石富集地带可达20尾/平方米。如此丰富、完好的海相鱼类动物群的发现在国内首次发现,是我国化石种类最为丰富的三叠纪生物埋藏化石群之一。
罗平生物群-生态复原图拥有完整的生物链,罗平生物群涵盖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底层的双壳类、滤食生活的鱼类、虾类,到食肉的鱼类,甚至大型的鱼龙、幻龙等凶猛的食物链顶端的爬行类,都完好保存,记录了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面貌,为研究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难得的较为完整的资料。
此外,罗平生物群还发现有大量的新属种,其中许多化石类别系在我国首次发现,如鲎化石、等足目、千足虫等。
罗平生物群采集点一号采坑埋藏神奇,化石多顺层面完好分布,属原地埋藏,埋藏体位多样,标本保存精美,少量鱼类、龙鱼类化石斜穿层理,将为埋藏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罗平生物群化石一号采掘点是典型的海相沉积像巨大的书页,形成了密集的水平纹层。在这个采场大概揭露了15米左右,它每一层都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专家们相继发现了包括鱼类、爬行类、棘皮动物、节肢动物、双壳类、腹足类以及植物化石在内的众多化石,其种类之丰富、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亦属罕见。这些鱼类化石一般在5-15厘米长,保存完好,鳍、鳞、牙清晰可见,细微纹饰清晰。
岩性特征良好,利于采集、运输、保存[3]。
二叠纪末的生态系统,像是一个突发的事件。科学界已发现那时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海相的岩石里面发现氧气大量消失的证据。当时,西伯利亚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到了整个全球气候。火山喷发是持续不断的,大约有50万年左右[2],甚至更长,一步一步的最终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然在陆地上,同样有灾难发生,大量的酸雨,植被被毁灭,土壤被冲刷到海洋里面。
无论是海底的珊瑚礁还是陆地上的森林都全部消失了,地貌景观也完全改变了。如果潜入海底的话,仅仅能看到一些比较小的移动缓慢的生物,足够细心才能在泥里面看到一些虾子,它们是灾难中的幸存者。
如果能够回到当时的罗平,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灾难之后,还伴随了一些小型的灾难。
生物在恢复中,全球的变暖,酸雨和缺氧事件的重复循环,在两三百万年的时间之内,生命开始一次次的复苏,又遭受一次次的打击。根据对罗平生物群化石的研究,整个罗平生物群生态系统的重建已经完成,代表了其后的三叠纪时期、侏罗纪一直到现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灭绝之后生态系统的复苏,在罗平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罗平生物群具有完善的食物链金字塔,螃蟹、龙虾在海底觅食,海生爬行类捕食鱼类和其他的生物。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生物复苏的时间和过程是近年古生物学界的研究热点。通过罗平生物群的研究,表明复杂的、现代意义上的海洋生态系统一直到中—晚安尼期(中三叠世)才重新建立起来。罗平生物群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最典型的代表,不仅重建了生物大绝灭前的生态系统框架,还见证了大量新种类的出现和新的营养等级的建立,尤其是作为顶级捕食者的种类多样的海生爬行类的出现,标志着中生代和现代海洋生态系统的诞生[4]。
罗平生物群是海生爬行类、新鳍鱼类、甲壳类节肢动物等大辐射的窗口。罗平生物群发现的海生爬行类基本涵盖了三叠纪时期主要的海生爬行类别。罗平生物群大量新鳍鱼类的发现,证实该类化石在安尼期就已经开始了爆发性辐射。
罗平生物群中大量保存完好、种类多样的甲壳类节肢动物说明该类动物在三叠纪中期开始了快速的演化辐射。其中的十足目的龙虾类化石是保存最为完好、数量最丰富、时代最早的龙虾化石群之一,对研究该类动物的起源演化及古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418亿年前,罗平是个凹陷的深水盆地。当斜坡上沉积下来的粗砾石还未完全形成岩石时,这一层还是一个软泥状态。此时,一场剧烈的地震、海啸或者火山运动,都有可能使地层引起巨大的滑塌和变形,从而使罗平的古生物们遭遇到更为惨烈的灭绝。
在三叠纪时期,罗平县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温度在29摄氏度左右,温暖的水温吸引了大量的鱼类栖息,而丰富的食物也让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接踵而来。然而,火山爆发导致的生物毁灭惨剧毫无征兆地发生了,这些生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研究小组在一个地层剖面上找到火山活动的证据。在含化石层20米的范围里,他们一共发现了5层的火山灰,都是相隔一定的距离。当时的盆地中间歇性地发生一些火山活动,直接导致了生物的集群死亡[3]。
2.4亿年前的罗平古生物群大多是常年处于缺氧的深水环境,大批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然而,假设该地区一直处于深水环境的话,长期没有外界氧气的补给,动物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空间,会逐渐地灭绝,保留的化石也应该逐层减少。从发掘化石的数量来看,并不是越往上的层位,化石数量就越少,事实上是化石层发掘的数量多少在交替变化。由于常年处于低能缺氧的环境,大批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硫酸菌在缺氧环境下的还原作用,又毒化了海水,使得它们进一步灭绝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显然这里并不是一直都是平静的。一次偶然的火山喷发,使斜坡上的碎石滑塌下来,与火山灰一起将海底的古生物们彻底埋藏
中三叠世时期,罗平地区应该是南盘江盆地边缘的一个碳酸盐岩台地凹陷。当海平面下降的时候,南盘江盆地与罗平台地交界的这块高地可能会暴露出来,从而形成一个障壁岛,阻挡了两地的水体交流,使罗平完全处于滞流低能缺氧的状态。缺氧环境中的沉积物通过硫酸菌的还原作用,使海水毒化,进一步导致生物的大量死亡并被完好保存下来;另外间歇性的地质灾难又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更加致命的打击。然而当海平面上升的时候,罗平的海水与南盘江盆地又可以进行比较充分的交流,从而使这里拥有了足够的氧气,让各种生物繁衍生息。
于是,生命的灭绝和爆发,就在海水交替升降的过程中,轮番登场。而罗平正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古地理环境,才能保留一条如此罕见的完整生态链[3]。
罗平生物群是一个由海生动物、陆生植物以及少量陆生动物的混合群落。节肢动物在整个化石群落中占主宰地位,以甲壳纲为主,另外还发现有鲎类、千足虫类等。鱼类也丰富多样,至少有二十多个种,其中大部分是新属种。伴生的化石还包括海生爬行类、双壳、腹足、菊石、棘皮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和植物化石等。
罗平生物群海生爬行类化石(6)海生爬行类是罗平生物群重要的门类之一,已经发现有鱼龙类、鳍龙类(包括肿肋龙、楯齿龙及幻龙类等)、初龙类等。
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11)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大约有30多种,并以辐鳍鱼类为主,包括古鳕鱼类、龙鱼类、裂齿鱼类和肋鳞鱼类,还包括了大量的新鳍鱼类以及少量的空棘鱼类。已有12属14种。
鱼类主要是软骨硬鳞鱼类,包括龙鱼类、比耶鱼、肋鳞鱼类等;全骨鱼类,包括裂齿鱼类、真颚鱼类、匙鳞鱼类、弓鳍鱼类、鳞齿鱼类等。
罗平生物群-罗平云南鲎罗平生物群节肢动物类包括鲎类、虾类、等足目、多足类等,以甲壳纲为主,另外还发现有肢口纲(鲎)等。罗平生物群甲壳纲数量大,种类多样,包括叶肢介、十足目、等足目以及糠虾类等,其中许多是新属新种。
鲎类
鲎是一类水生节肢动物 ,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现生的鲎只有3 个属4 个种,身体分为前体(头胸部) 、后体(腹部) 以及尾部(或剑尾) 三部分 ,个体尺寸最大可达60 cm。鲎的化石十分稀少,地层分布从古生代一直到现代,鲎化石是最近发现于加拿大奥陶纪地层中的Lunatas pis。鲎化石是在中国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罗平云南鲎(Yunnanolimulus luopingensis)。
虾类
罗平生物群-虾(Shrimp) Antrimpos sp虾化石(Shrimp Antrimpos sp),虾体长而扁,外骨骼有石灰质,分头胸和腹两部分。头胸由甲壳覆盖。腹部由7 节体节组成。头胸甲前端有一尖长呈锯齿状的额剑及1对能转动带有柄的复眼。虾以鳃呼吸,鳃位于头胸部两侧,为甲壳所覆盖。虾的口在头胸部的底部。头胸部有2 对触角,负责嗅觉、触觉及平衡,亦有由大小颚组成的咀嚼器。头胸部还有3对颚足,帮助把持食物,有5对步足,主要用来捕食及爬行。腹部有5对游泳肢及一对粗短的尾肢。
等足目
罗平生物群-Isopod等足目的体形变化较大,多数身体背腹平扁,头部短小,盾形,与胸部第1节或前2节愈合。无头胸甲。腹部较胸部短,分节可能清楚或存不同程度愈合, 最末腹节与尾节愈合。胸部附肢均无外肢,第1对为颚足,其他7对为步足,彼此形状相似。腹肢为双枝型,为游泳和呼吸器官,心脏很长,延伸到腹部。
多足类
罗平生物群-多足类化石多足类化石,多足类的外壳薄且脆弱,不利于形成化石,但仍有相当多的化石证据,显示多足类是一种很古老的生物。出现在寒武纪的单肢动物化石,具有类似多足生物的型态;而已确认最早的多足类化石,则出土于志留纪晚期的地层。最早的蜈蚣化石出土于泥盆纪地层,显示多足类的型态在泥盆纪之前,已经开始出现变化。若以核糖体序列分歧的程度来推算,多足类生物的分歧始于泥盆纪。
罗平生物群-腹足类 (Gastropod)腹足类(Gastropod)系软体动物门之一纲。亦称有头类(Cephalo-phora),以与无头类(瓣鳃类)相对应。为具有螺卷壳的一类。身体腹面宽广,肌肉发达而成足。成体因扭转而左右不对称。贝壳即使在幼虫期也呈螺旋形卷曲,但成体也有因反扭转而左右对称的。内脏块扭转,一般呈螺旋形。本鳃、鳃下腺和嗅检器等均减为1个。心耳亦1个,或2个中1个为小形。生殖孔1个,位于肛门同侧,开口于颈部附近。头部明显,具触角和眼。口腔内具齿舌。一般行螺旋式分裂,产生担轮幼虫,经面盘幼虫而发育成成体。
罗平生物群-腕足类(Lingula)腕足类(Lingul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海产底栖无脊椎动物。外形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腕足类的壳分背壳和腹壳,双壳类是左右两片壳。下壳通常较大,在后端背侧有一喙状突及一圆形开孔,其形状使人联想起古罗马的灯,故英文原名意为「灯贝」。内部结构与贝类的区别更显著。分布于海洋。约从5亿7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演化至今。
发现有海胆、海星以及海百合,其中海胆和海星均是新属种。
罗平生物群-海胆 (Sea urchin)海胆(Sea urchin),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胆纲(Echinoidea)海产无脊椎动物。有中空的石灰质壳。管足从壳上穿孔到达体表;其功能各有不同。所有的种都有棘刺和棘钳。规则(辐射对称)的海胆呈球形,肛门位于反口面。不规则(两侧对称)的海胆体扁,口偏离中心,肛门与口在同一面。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标志化石。体呈球形、半球形、心形或盘形。内部器官包含在由许多石灰质骨板紧密愈合构成的1个壳内。壳上布满了许多能动的棘。壳板上每对管足孔相当于1个管足,多排海得拉巴风光列10纵行。
罗平生物群-海星 (Starfish)海星(Starfish),,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体扁,星形。具腕。辐径1~65公分,多数20~30公分(8~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盖;下面的沟内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盘),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沟进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种类的胃能翻至食饵上进行体外消化,或整个吞入。内骨骼由石灰骨板组成。通过皮肤进行呼吸。腕端有感光点。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有的行无性分裂生殖。
牙形石
罗平生物群-牙形石牙形石在寒武纪至三叠纪这段地质历史时期一直被认为是稳定的地质时代标志,其以演化快、分布广、特征明显、易于高分辨率样品采集,在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年代标定方面发挥着卓越贡献。牙形石更是三叠纪的主导化石门类,在三叠纪地层划分、对比、时代确定及阶或亚阶底界的确定方面优于其他门类化石。
罗平生物群牙形石样品处理中获得了丰富的牙形分子,保存状态完好。具体识别出的牙形石分子有:
Nicoraella kockeli,Ni.kockeli type 1,Ni.kockeli type 2,Ni.germanicus,Ni.sp.,Neospathodus sp,Cypridodellacf.delicatula,Enantiognathus latus,Hindeodella bogschi,Neohindeodellatriassica,Cypridodella cf.conflexa,Cornudina ? latidentata,Cornudinatortilis,Xianiognathodus sp.,Enantiognathus ziegleri,Enantiognathuscf.ziegleri,Enantiognathus incurvus,Hibbardella sp. A,Hibbardella sp. B。
植物主要是松柏类等。
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明显早于关岭动物群和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根据化石记录,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而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是其中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造成了95%以上的海洋生物绝灭。因此,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对于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绝灭事件后,三叠纪海洋生物的复苏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罗平生物群中保存有非常完整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以及鱼类、节肢动物、双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菊石、植物等化石。与世界上其他三叠纪动物群相比,其种类丰富、保存精美、数量众多,是我国化石种类最为丰富的三叠纪特异埋藏化石群;罗平生物群处于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经过早三叠世的缓慢复苏后于中三叠世的快速辐射阶段的关键位置,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三叠纪海洋生物演化和辐射、古海洋动物地理区系以及重塑当时的古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罗平生物群发现有大量的新属新种,其中许多化石类别系在我国首次发现,如鲎化石、等足目等。在罗平生物群中发现了节肢动物鲎的化石,这是鲎类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这一发现扩大了中生代鲎类节肢动物的分布范围,也为研究鲎类的演化、生态变迁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罗平生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罗平生物群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完整,是世界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其生动如实地再现了三叠纪时期海洋生命壮丽景观,为研究P/T大灭绝后三叠纪海洋生态系复苏、辐射、演化、发展等理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研究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