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

新闻与传播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探索与文化意义阐释》从学科转向、学科交叉、术语伦理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并就心理分析、维量分析、解释学方法、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等在新闻与传播的研究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探索与文化意义阐释》对作为文化现象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了考察和剖析,在澄清新闻人是“无冕之王”的说法的基础上,论述了一些中外著名人物作为新闻人的文化业绩;遵循历史的维度,说明了中国公共领域的演变;并就媒介的文化使命、文明的历史命运、传播伦理等宏大叙事论题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见解。

编辑推荐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探索与文化意义阐释》:中华新闻传播学者文丛

作者简介

屠忠俊,1945年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7年凋至前华中工学院新闻系,负责新闻事业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的开拓、探索、创业工作。在全国新闻教育界中,第一个开出大学层次的新闻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丰持全国第一个新闻事业管理专业班的教学工作,丰持全国第一个新闻事业管理方向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闻事业与现代化建设·报业经营管理”的研究,出版了建国后第一部新闻事业管理的学术专著《报业经营管理》,丰编了山教育部组织的第一部新闻事业管理的全国统编教材《新闻事业管理》。此外,先后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还有《当代报业经营管理》、《网络新闻传播导论》、《网络广告教程》、《网络传播导论》,《现代传媒业经营管理》。除在新闻事业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方面不倦进行开拓、探索外,还一直从事新近引入中国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方法、解释方法、批判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为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两个层次上的相关课程。主编的译作有《南十字星座下的新闻学思考》。在学术杂志、年鉴、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新闻学研究转向传播学研究(1)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思考(7)

传媒业经营管理研究中的术语伦理学问题——以“媒介、媒体与传媒”和“事业、企业与产业化”为例(船)

传播学研究中的23个基本问题(36)

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交叉跨度(50)

第二编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丛林中的探索

心理分析的运用:自我传播与大传播(63)

维量分析的运用:维量分析与传播类型划分(71)

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78)

关于介绍传播学研究中的解释学方法的几个问题的说明(86)

精确新闻与作为新闻写作基础课的高等数学(92)

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状态的马尔科夫链(98)

加强新闻业统计研究是深化新闻业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关键(104)

新闻业统计:指标体系设计(110)

可读性的统计学考察(186)

信息论方法的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广告价格之比较(198)

控制论方法的运用:从价值控制模式看新闻同宣传和艺术的区别(198)

系统论方法的运用:耗散结构论与新闻学(204)

第三编 新闻人的文化业绩

新闻人角色:西方社会“无冕之王”之历史与现实的考察(215)

黄遵宪:新闻诗摭谈(223)

章太炎:章太炎与《民报》(229)

斯诺与西蒙诺夫:《西行漫记》与《战斗着的中国》(237)

第四编 从乡校到因特网:中国公共领域的演变

第五编 传播文化

海外华文报刊的文化使命(255)

华夏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262)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伦理问题的道德哲学思考——纪念孙中山“行易知难”说提出90周年(270)

传播什么?由什么人传播?——关于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理念的两个问题的论纲(280)

序言内容

1997年,教育部正式将新闻传播学列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这是新闻传播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由此上溯79年,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新闻学的学术研究;由此上溯40年,1957年,作为传播学最重要对象的大众传播开始以“群众思想交流”的译名为国人所知;由此前行13年,2010年,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仅在一年之中,已经可以列出很多件可圈可点的事情,“中华新闻传播学者文丛”的出版,就是其中之一。

经历了92年的风雨和春秋,对于一个人的个体生命来说,已近期颐之年;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也应是臻于成熟之时。学科成熟的标准在于学科范式的形成。按照首倡范式学说的美国学者库恩的说法,“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科学共同体由一些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组成,他们由所受教育和见习训练中的共同因素结合在一起,他们白认为,也被人认为专门探索一些共同的目标,也包括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共同体的内部交流比较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也比较一致。同一共同体成员很大程度上吸收同样的文献,引出类似的教训。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史就是这样的学术共同体在前60年左右的时间于探索和奋斗中初见雏形,在后30多年的时间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壮大的历史。

由于新闻、传播在政治运作中的巨大作用,由于新闻、传播的业务开展与新闻、传播实业组织的紧密联系,中国有相当多的政治人物和新闻、传播的业界人物进入或一度进入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或者,考虑到在新闻传播研究中,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文性质研究占有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位置,我们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称之为“学术共同体”。真正完全投身于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是一批新闻传播学界的以学术为生命的学者,他们主要生活、工作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就人数而言,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的教师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