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对照例词:【南宋】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
(此词“渐”、“向”、“望”、“怕”、“算”五字定用去声。“远浦萦回,暮帆零乱”是四言对句,接以“向何许”三字紧束。“矣”、“此”皆属第三部韵,与第四部同叶,盖用方音)
去平仄、平平平仄(韵)。
渐吹尽、枝头香絮,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是处人家,绿深门户。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去平仄(韵)。
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
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韵)。
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仄仄(韵),
日暮,
去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
仄仄仄、仄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平仄(韵)。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去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韵)。
算只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本篇为重过友人故园感怀旧游之作。词人工于咏物,亦善用典,但此词即景抒怀,语淡情真,用典极少。开篇直叙泛舟独游。接着由“尚记”提领,追忆往日畅游乐事。“绿阴”写环境,“屐齿”写游赏,“酒痕”写宴饮。“事何限”,如许赏心乐事,尽括其中。“欲寻前迹”以下,思绪回转到眼前,故园荒凉,故旧云散,无端惆怅,袭上心田。上片侧重访旧游,下片进而怀旧友。“水远”遥应泛舟,由水程迢遥,想到乱山阻隔。揣测故人远在天涯,梦境难回,故园种种,记忆不清,对心中故人无限关切同情。“望不尽”再折回眼前,一派夕照,木老人衰。末以“数点红英”的暖色调作结,因其坠落西园,故也是暖中之冷,令人更觉清冷。今夕之感融于景物描写之中。语言简淡清疏,深婉空灵,自饶韵致。
姜夔
(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南宋宁宗年号,公元1195~1200年)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屐齿莓阶,酒痕罗袖事何限。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自约赏花人,别後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望不尽、苒苒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张炎【南宋】
跨匹马、东瀛烟树。转首十年,旅愁无数。此日重逢,故人犹记旧游否。雨今云古。更秉烛、浑疑梦语。衮衮登台,叹野老、白头如许。
归去。问当初鸥鹭。几度西湖霜露。漂流最苦。便一似、断蓬飞絮。情可恨、独棹扁舟,浩歌向、清风来处。有多少相思,都在一声南浦。
张炎【南宋】
记横笛、玉关高处。万里沙寒,雪深无路。破却貂裘,远游归後与谁谱。故人何许。浑忘了、江南旧雨。不拟重逢,应笑我、飘零如羽。
同去。钓珊瑚海树。底事又成行旅。烟篷断浦。更几点、恋人飞絮。如今又、京洛寻春,定应被、薇花留住。且莫把孤愁,说与当时歌舞。
长亭怨慢 旧居有感
张炎【唐南宋】
望花外、小桥流水,门巷愔愔,玉箫声绝。鹤去台空,佩环何处弄明月。十年前事,愁千折、心情顿别。露粉风香谁为主,都成消歇。
凄咽。晓窗分袂处,同把带鸳亲结。江空岁晚,便忘了、尊前曾说。恨西风不庇寒蝉,便扫尽、一林残叶。谢杨柳多情,还有绿阴时节。
长亭怨慢·雁
朱彝尊【清】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miǎo),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余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余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①率意:随便。
②桓大司马:指桓温,东晋人,官至大马司。
③摇落:凋残零落。
④江潭:江边。
⑤香絮:即柳絮。
⑥远浦萦回:曲折迂回的水岸伸向远方。
⑦长亭树:指种在长亭亮度的柳树。
⑧韦郎:即韦皋。
姜夔在二十岁时游合肥,曾与歌女二姐妹相恋,怀好甚笃,其后屡次来往合肥,数见于词篇。据今人夏承焘考证,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姜夔曾往合肥,旋即离去。这首词大约即为是时所作。南宋时合肥街巷两侧多半种柳,这首词通篇与柳树有关,正是合肥的特征。本篇为告别合肥情侣而作,全词描写长亭依依惜别的情景,上片写暮春景色和江边渡口景象,写合肥柳色浓深,柳絮飘飞殆尽的暮春景色,渲染愁情的纷乱无绪。下片写舟行离去和女子的叮嘱,抒写无尽的离愁。情笃意挚,深曲动人。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阅人四句突发奇想,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引申出柳若有情柳亦老,翻出柳树无情正青春之意,埋怨阅尽人间离别的长亭柳树无情寡意,竟长得一片青春翠茂,借怨无情之柳的冷漠抒写有情之人的离愁,反衬有情人因离愁而憔悴之难堪。谁得似长亭柳几句,陈廷焯评这几句曰:白石诸词,惟此数语最沉痛迫烈(《白雨斋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