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伦理

作者 阿尔贝特·施韦泽
作品名称 文化与伦理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对于其发展由我们施以影响的生命,我与他们的交往及对他们的责任,不能局限于保持和促进他们的生存本身,而是要在任何方面努力实现他们的最高价值。还探讨了人类面临的文化危机和它的精神原因,认为文化一直不完整和衰弱的原因,首先在于肯定世界和人生的世界观和伦押,缺乏力量,都处于衰退之中。如果我们重新提出一种确信伦理的肯定世界和人生的世界观,我们就会制止正在扩展的文化衰落,而重新达到真正富有活力的文化。作者在此书中提出的“敬畏生命”,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的伦理思想,成为现代环境伦现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评论基础之一。[1]

作品目录

文化和伦理
前言
1 文化危机及其精神原因
2 乐观主义世界观问题
3 伦理问题
4 宗教与哲学世界观
5 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伦理和文化
6 文艺复兴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与伦理
7 17与18世纪的伦理论证
8 理性主义时代的文化奠基
9康德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10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与世界观
11 费希特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12 席勒·歌德·施莱尔马赫
13 黑格尔的超伦理乐观主义世界观
14 晚期功利主义,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伦理学
15 叔本华和尼采
16 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终结
17 新路
18 出于生命意志的乐观主义论证
19 以伦理学史为基础的伦理问题
20 奉献伦理和自我完善的伦理
21 敬畏生命的伦理
22 敬畏生命伦理的文化动能[2]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的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