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建立深圳大学时首批开设的专业系之一“外语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外国语学院已逐步走出了一条办学思路清晰、学科定位明确、人员结构合理、学科重点突出的发展道路。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系、日语系、西方语言系、大学英语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开设英语(英法双语五年制专业方向)、日语和法语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三个,目前正在筹建翻译专业硕士(MTI)。
外国语学院人才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29人,外籍教师18人,承担外语本科生、硕士生的教学及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师队伍中,教授7人,副教授44人,28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8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半数以上教师曾经留学欧洲、美洲、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42名教师分别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里摩日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博士学位。
学院现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4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0余人。
外国语学院拥有多媒体英语学习中心、卫星外语数字教学视频中心、同声传译室以及7间语言实验室,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设备。经过多年的图书建设,学院馆藏图书已达21,000册,中文期刊70种,外文期刊73种。
外国语学院立足深圳,面向国际,坚持多层次、多方向、多语种办学,全力为深圳特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输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外语类专门人才,同时配合全校各院系实施外语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外国语学院还以提升深圳大学非外语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外语素质为己任,由大学英语部、日语系、西方语言系以及专聘外籍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英语、法语、日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等语种公选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自我表达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外国语学院极大丰富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青春动感、精彩纷呈的学生文化。多年来,外国语学院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各类全国和国际比赛,如“CCTV”全国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香港莎士比亚戏剧节、深圳“百万市民讲外语”英语演讲电视大赛、深圳“翻译形象大使”比赛、全国法语歌曲比赛、全国日语作文比赛等,成绩斐然。
外国语学院已与部分国外和境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认学分及师生交流关系,例如美国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英国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英国Brunel University以及日本扎幌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等,并正在积极与美国Texas University at Dallas等大学开展合作,通过实施联合办学和师生互换项目,加快学院的国际化进程。
英语系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教学实力与一定研究能力的外国语学院。教师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社科、省社科、国际合作和市级科研项目,出版几十部学术专著和译著,获多项国家、省、市科研奖。
立足深圳,面向国际,多层次、多方向、多语种办学,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全校所有学生中做好外语素质提升教育;在外国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上拓展创新,扩大影响力。
院长职责(蒋道超)
贯彻执行学校决策,主持本单位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改革措施和年度计划并实施,及时检查了解完成情况。
负责本学院教职工队伍的建设,高标准选拔、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建设学术梯队,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主持学院教师聘任评议组工作,组织搞好人员聘任、年度检查(考核)、聘期考核等工作,主持召开学院教职工大会及院务会议等。
负责学院的年度财务预算和经费管理,依法合理使用本单位各项经费。
配合学院党委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推动师德师风和学风校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支持学院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按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负责制订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加强对学院内设机构的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维护正常教学科研秩序。
负责学院安全保卫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工作。
书记职责(何志平)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执行学校党委的决议和决定。
负责学院党的建设,按照校党委部署,制定实施本单位的党员教育计划、党员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学院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领导和部署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和学风校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关注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配合院长,参与学院发展重要事项的决策,参与制定本单位有关规章制度,支持院长在其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经常与院长沟通情况,协调党政关系,搞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组织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和学院中心组学习。
负责学院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指导学院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工作,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章程独立开展工作。
负责维稳工作,落实有关规章制度,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做好统战工作。
按照学校规定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兼管学院成人教育工作。
完成学校安排的其它工作。
副院长职责(刘毅)
担任学院副院长。
分管本科教学工作。(专业、公共外语)
主持或参与院系学科建设,指导或参与制定、修订本学科建设规划;指导英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规则的制订、修订工作;主持或参与本学科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工作。
聘期(三年)内至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开设1门以上课程。
每学年度指导本科生或硕士生论文至少4篇。
聘期(三年)内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篇,或学术专著1部。 7.协同本学科学术骨干,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学术梯队。协助学院培养青年人才,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聘期(三年)内在院(或系所)内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
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及学术创新活动。
英语系简介
英语系的历史可追溯到1983年创建的外语系——建立深圳大学时首批开设的专业系之一。1997年与中文系一起合并成立文学院。2006年英语系脱离文学院,与日语系、法语系、师范学院英语系和大学英语教学部一同组成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拥有一支学历高、年纪轻、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师40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16人,讲师18人,均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7人。另有来自美、英等国的外籍教师9名。所有任课教师都有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荷兰、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科研是高校的灵魂,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本。近年来,英语系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出版了多部专著,并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阮炜教授的英国文学、文明与宗教研究、蒋道超教授的德莱塞研究、刘毅教授的课程理论与功能语法研究、王辉教授的典籍英译研究、张晓红教授的比较文学与女性文学研究、张吉良教授的口译理论研究等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英语系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其中主持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9项。
英语系招收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含英法双语五年制方向)和英语教育方向的本科学生,培养拥有熟悉英、美等主要英语国家政治、经济、语言、历史、文化概况,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口笔译技能、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国际交流、口译、笔译、学术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英语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近年来英语系在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目前已经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U.S.A.)和英国布鲁奈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unel)合作推出了2+2办学模式,允许学生在深大英语系学习两年之后,赴上述两所高校学习两年,修读高年级课程。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学分之后,即可以同时获得深圳大学和对方大学颁发的两个本科文凭。此外,英语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交换生到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台湾等地的高校学习,期限为半年或一年。
英语系教学设施先进,拥有深大建校以来文科类投资最大、设备一流的两间同声传译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254平方米,共设有14个译员箱,72个座位;此外,还拥有一个设备先进的英语语音诊断实验室和多间语言学习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