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11个自然村,11个自然组,现有村民540户,人口1713人,其中劳动力1023人,全村共有耕地3074亩,其中水浇地2250全村有党员46名,设立一个党支部。村集体收入情况。2008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7.2万元。其中集体承包土地出租收入2.1万元,财政转移支付10.4万元。集体承包收入、转移支付、在外争取资金和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构成。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9708元。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性收入为2221元,第二产业收入为3067元,第三产业收入为815元,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为3398元,转移性收入为207元。劳动力从业构成。全村1023名劳动力当中,从事一产的仅为158人;从事二产的为767人,其中工业518人,建筑业249人;从事三产的为98人,其中交通运输为52人,商业16人,服务业30人。村民收入情况对照。从从业人员的年收入水平来看,主要集中在1-3万元之间,达到767人,占总劳动力的75%;3万元以上收入的劳动力有153人,占总数的15%,其中,5万元以上的有41人,占总数的4%。全村劳动力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102人,占总数的10%,这部分劳动力主要属于纯农业种植户。
种植业该村有四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位于浦口区乌江镇东北部,宁乌一级公路沿村而过,宁江大道贯穿全村,处于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和“十里农庄带”的腹地。沿长江岸线的造船厂星罗棋布,流动人口较多。针对这一优势,村集体可在本村范围内利用自有土地,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业,引导农民创业,吸纳农民就业。二是资源优势。该村有水面119亩,可用于发展水产养殖;有生态良好的山林资源,境内有苗木、花卉、茶叶等资源,耕地3074亩,可用于发展高效、规模、优质农业。三是特色优势。全村现有苗木种植户118户,种植面积1340余亩,并于2008年成立了南京高老庄苗木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了一支苗木经纪人队伍。苗木市场疲软,但也形成了一定的种植、销售规模。此外,全村还有茶叶种植户326户,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茶叶产量在1万公斤以上,也于2008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四是人力优势。尽管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但农民相对富裕。少数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都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创业热情,如果能够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少数农民创业带动部分农民就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水产养殖通过对南一村基本情况的分析发现,在“富民强村”目标的指引下,南一村“富民”目标基本实现,下一步要不断打造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开发“造血”功能。按照“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南一村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增强村集体实力。1、依靠造船带,发展服务业。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已被列入跨江发展战略,长江沿线已聚集30余家造船厂,工人达2万余人,年造船能力40万吨以上的奕淳武家嘴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总投资达6.8亿,并与东佳船厂、永华船厂皆邻本村。抓住造船城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造船城服务业,村集体可多种渠道,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筹资建设商业用房,开辟门面房,发展小商贸服务区,吸纳村民创业就业。2、加强农业开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茶叶和苗木是南一村两大种植产业,这两项带来的收入占村民种植业收入的80%左右。该村已经成立了苗木和茶叶两个合作社,但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在产业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方面,要在注重扩大规模种植的同时,着力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合作社,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茶叶和苗木的品质,拓宽销售渠道,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实行农民集中居住,利用高家冲闲置的老宅基地置换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托乌江镇“十里造船带”大发展的机会,积极争取与造船业配套的工业项目落户本村,加快工业经济发展。4、发展综合性水产养殖。利用南一村低洼地和现有水面,在不影响汛期防汛的情况下,着力发展高端优质水产品,并进行“水产品+畜禽”的综合性水产养殖,提高低洼地和水面的综合开发程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组织村民发展养殖业。
5、加大土地流转,发展设施高效农业。南一村要跳出长期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圈子,利用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优势,加快土地流转的力度。要立足南京农贸市场优质、多样、特色、标准化需求,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安全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