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第5任主席,美国田径全能运动员。 1887年9月28日生于美国的底特律。190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工程系。1915年开设布伦戴奇建筑公司,承建芝加哥的多座摩天楼和其他大型建筑,并因此致富。喜爱田径运动,曾参加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获得田径比赛五项全能第五名。1914年、1916年、1918 年三次获美国田径全能冠军。
艾弗里·布伦戴奇艾弗里·布伦戴奇
他在主持国际奥委会期间,坚持奥运会的业余性质,主张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分离。布伦戴奇还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收藏了大量亚洲艺术品,后捐赠给旧金山市,在那里专门修建了一座艺术馆加以收藏。布伦戴奇于1972年离任后享有名誉主席的荣誉,并于1975年获第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见奥林匹克勋章)。同年,病逝于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
布伦戴奇自幼即喜爱体育运动,特别喜爱田径和篮球,而且天赋不错。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工程技术专业,并以第1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伊利诺斯大学的杰出校友。在校期间,他是学校篮球校队主将,铁饼及十项运动冠军。这个期间,他还夺得过美国中西部大学田径运动会数项冠军。1912年,他作为全能项目选手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获田径五项全能第5名。1914、1916、1918年3次获美国田径比赛十项全能冠军。
1915年,在芝加哥创设布伦戴奇建设公司,盖了许多摩天大楼,成为全美著名的工程师及商场巨富。布伦戴奇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之后,在1928—1938年间领导全美业余运动联盟,担任过美国田联主席,手球协会主席,参与组织过泛美运动会,出任过美国参加 1932年和1936 年奥运会代表团团长,并在1928——1952年任美国奥委会主席。 1932年,他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先后担任过国际奥委会执委(1936-1975)副主席、(1946-1952年)。1952年7月16日,在埃德斯特隆引退之际,他在国际奥委会赫尔辛基全会上(当时兼任美国奥委会主席)以30:17)的票数,击败了英国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爱格塞特(当时兼任国际田联主席),当选为第5任主席。1972年退位任名誉主席,在国际奥委会历史上,任主席职务达20年,仅次于顾拜旦。
1955 年,美国乔治·威廉姆斯大学法律系授予布伦戴奇名誉博士的称号。在仪式上,主持人曾对布伦戴奇进行了这样的介绍:“布伦戴奇先生是位工程师。作为建筑公司的负责人,作为技术发展组织的主席,作为数家大旅馆的所有者,他对芝加哥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布伦戴奇还收藏了许多体育书刊,并将这些数十年的收藏及有关国际奥委会的珍贵历史资料,全部捐赠给了他的母校伊利诺斯大学图书馆,使奥林匹克的研究学者可以公开阅览这些历史文献。 卸任之后,布伦戴奇与联邦德国一位公主结婚,定居在慕尼黑附近的加尔米施·帕藤基兴(那里曾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直到1975年5月7日病逝。国际奥委会在1975年将奥运史上的第1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追授给了布伦戴奇。
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代,理想主义与固执呆板兼有的布伦戴奇终于决定引退,告别自己长达60年的奥林匹克生涯,把领导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重任转交给适应新时代的人物。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成了领导世界奥林匹克运动长达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的告别仪式。作为告别仪式,慕尼黑奥运会并未因为发生在奥运村的谋杀惨案而失去光彩,相反,布伦戴奇在即将告别奥林匹克历史舞台时,又一次以铁腕拯救了因谋杀惨案可能导致倒退的奥林匹克运动。
“奥运会必须进行下去!”的决定,为布伦戴奇的奥林匹克生涯,写下了一个休止符号。 当布伦戴奇站在慕尼黑奥运会闭幕式的讲坛上,用德语向观众告别时,体育场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幕上用英文打出了“感谢您,布伦戴奇!” 的字样。
艾弗里·布伦戴奇-生平大事记
1887年9月28日布伦戴奇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斯州的底特律。
1912年作为田径五项全能选手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获第5名。
1914、 1916、1918年3次获美国田径比赛十项全能冠军。
1915年在芝加哥创设布伦戴奇建设公司,此后建成了许多摩天大楼,成为全美著名的工程师及巨富。
1928一1938年间领导全美业余运动联盟,担任过美国田联主席,手球协会主席,参与组织过泛美运动会,出任过美国参加 1932年和 1936年奥运会代表团团长。
1928—1952年任美国奥委会主席。
1932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
1936 年担任国际奥委会执委。
1946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1952年7月16日在国际奥委会赫尔辛基全会上以30:17的票数,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5任主席。
1955年美国乔治·威廉姆斯大学法律系授予布伦戴奇名誉博士的称号。
1956年在科尔蒂纳·丹佩佐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初识萨马兰奇,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8年6月1日给董守义先生的回信,讲:“你身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却不顾自己的职责,在任何机会你都企图提出政治问题,假如你继续违背我们宪章的文字和精神的话,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要求你辞职。”可谓是最后通牒了。
1960 年罗马奥运会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发现萨马兰奇有种特殊的组织才能,下决心让萨马兰奇进入国际奥委会。
1964年在国际奥委会东京全会上,同意了博蒙领导的委员会对第三世界提供援助的建议。
1970年在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会议上,不顾众多委员的反对意见,接纳中国台北的徐亨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71年离任后移居德国,把自己珍藏的所有东方艺术珍品都捐献给了美国。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发生谋杀惨案,不为所扰作出“奥运会必须进行下去!”的决定,为其奥林匹克生涯写下了一个完满的休止符号。
1972年退位,任名誉主席。
1972 年与联邦德国一位公主结婚,定居在慕尼黑附近的加尔米施·帕藤基兴。
1975年5月7日病逝。
1975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史上的第1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追授给了布伦戴奇。
艾弗里·布伦戴奇-艾弗里布伦戴奇业绩
他早年即热衷田径运动。在大学时(1908)就已是大学校际全能冠军。1912年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5届奥运会,获五项全能第5名。 1914、1915和1918年3次夺得美国全能冠军。他曾7次连任美国业余田径联盟主席,担任美国奥委会主席25
年(1929-1953)。他还曾担任泛美运动组织主席12年。1936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37-1972年为执委,1946-1952年任副主席。1952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直到1972年离任。他在主持国际奥委会期间,坚持奥运会的业余性质,主张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分离。布伦戴奇还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收藏了大量亚洲艺术品,后捐赠给旧金山市,在那里专门修建了一座艺术馆加以收藏。布伦戴奇于1972年离任后享有名誉主席的荣誉,并于1975年获第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见奥林匹克勋章)。同年,病逝于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
艾弗里-布伦戴奇于1965年在顾拜旦墓前艾弗里-布伦戴奇于1965年在顾拜旦墓前
艾弗里·布伦戴奇自幼喜爱体育运动,特别喜爱田径和篮球(搜吧),而且天赋不错,夺得过美国中西部大学田径运动会数项冠军。1912年,他作为全能项目选手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获田径五项全能第5名。他曾3次获美国田径比赛十项全能冠军。
布伦戴奇是一个认真的、公道的企业家。凭借他的这一声望,他的公司躲过了破产,在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和以后的经济萧条中存活下来。到了30年代,他将其活动的中心转向股份和资产收购业务,他敢冒风险,最终做成了几笔非常赚钱的大买卖。事实上,他还得益于一个活跃的运动员和体育管理者的好名声。他感到自豪的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这一切。
布伦戴奇曾多次访问希腊的奥林匹亚,对奥林匹克之精神原则相当执着。他是世界业余体育运动的忠实代表和实践者,是奥林匹克理想的热心鼓吹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反对职业化、商业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侵蚀。他绝对忠诚于顾拜旦制定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业余化原则,不允许商业化、职业化的潮流污染纯洁的奥运赛场。他对各种广告所充斥的奥运会很反感,对其不屑一顾。许多选手因违反业余规定而被取消资格。
布伦戴奇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的局限,带有比较浓厚的保守主义情绪,这大概与其坚持业余原则是有一些关系的。布伦戴奇对奥林匹克与政治的关系,在愿望上是坚持顾拜旦的原则:尽量不参与政治,以减少政治对奥林匹克的干扰。布伦戴奇反对政治对体育的干预,他有一句经常重复且广为人知的话:“当你跨进体育的门槛时,就把政治抛弃在门外吧。”然而,在战后的冷战年代里,他却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政治旋涡,曾长期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
最后,“奥运会必须进行下去!”的决定,为布伦戴奇的奥林匹克生涯,写下了一个休止符号。当布伦戴奇站在慕尼黑奥运会闭幕式的讲坛上,用德语向观众告别时,体育场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幕上用英文打出了“感谢您,布伦戴奇!” 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