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冈一生资质忠直,言行一致,好学深思。在青年时期,他认识到读经能立德,为公毋私,为众毋贪,为人毋晦,为己毋隐,刚毅正直,坦荡如砥,有助人之行,无盗世之心;学史可明智,辨是非分曲直,明原委知兴衰,别正反善对应,服人以理,化人以德;习诗词能养性,识比兴擅辞令,知含蓄能大度,冶性情阔胸襟,严己宽人,豁达容物。梧冈以先贤为楷模,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直而不曲,铺筑了一条超常之路。
满人入主中原到康熙中期以后,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呈现发展趋势,同时以科举笼络士人,缓和满汉矛盾。然而文字狱的残酷株连,使幼读经史的梧冈,面对现实,愤慨无比,决心放弃功名、仕禄之途。
在世俗攀荣附贵的颓风下,似梧冈才高学富而自弃功名,不免为世人所议论,他面对闲言诽语,淡然置之。他在诗作中明白写道:“时宜不合非今日,一任人前笑老痴”!他借松、菊、梅、莲以自况,拒绝与趋炎附势随权位升沉而荣衰者往来,以诸葛亮、陶渊明自励,愿一生躬耕陇亩,无意功名勋业,“理乱不闻,宠辱胥忘,焉知富贵,何羡帝乡”!时汀州知府赵奇芳、王相闻其贤才,请其出山,而梧冈予以严辞拒绝。后在《爱日堂跋》中写道:“予寒士也,当此衰年,混处炎凉世界中,性固不趋热,而体常畏寒,……乃依山结庐而居。……予以龙钟老态,俯而暴之,觉体之适,愈于燠馆春台多矣!或有谓宜献之至尊者。噫!野人受用只此一事,差可胜人,宁肯割爱献媚乎!歌曰:‘寒日初升到草堂,老人曝背踞胡床,黄棉袄子温凝体,不羡轻裘有鹔鷞’”
梧冈弃举业功名之后,潜心著述与校注版籍,扩大印书业。其书籍版本、纸张、印刷、装订、缃帙均极精致。四堡各书坊争相仿效,严加校刊,以质取胜,士林信誉极高,故四堡书籍行销全国,誉满江南,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他一生著作甚丰,有诗、文、词、赋及名家巨制之笺注评点多种。为避文字狱罹难,其诗词多委婉、含蓄,随写随弃,脱稿不留,“至晚年,子孙稍为存之,不下千首,文亦仅存一二”,“然皆散珠碎玉”,“得什一于千百,而人皆奉为吉光片羽”。后人“检校蚕丛”,为之汇集《寄傲山房诗文集》四册、《书经备旨》、《易经备旨》、《书画同珍》、《绘像妥注》、《寄傲山房塾课新增幼学故事琼林》等。梧冈创作崇向现实,不作无病呻吟,其诗文多求实,存真、去浮、求朴。提出:“诗本性情,不事穿凿”,今“世俗……之词,……词非不华,华而不实,谓之诬……;词非不美,美而寡当,谓之谀。既诬且谀,识者讥之。吾侪……耻假借语,本乎情发乎词,曷计工拙”;作文宜“反扑归真”,不事雕琢,应于朴素中显清丽,以达“淡妆素雅”、“敦厚沉稳”为上。梧冈书法造诣颇深,其源自钟(繇)王(羲之),而自成一体,笔法潇洒清丽,圆润中显遒劲,尽得钟、王神韵。余一轼赞其书法:“临池仿帖,醉后挥毫,鹅笼蕉叶,钗股漏痕,不可名状。索文求书者,日不暇给,人珍拱璧。而先生曾不少靳。”于今雾阁梅园古宅及私家尚存若干真迹,览之者,誉之为跃龙飞凤,光彩夺目。
乾隆二十七年(1762),经霜傲雪一生之梧冈,忧郁、隐怒,终于折磨成疾而溘然长逝,时年七十二岁。
邹圣脉一生究竟有多少著作行世,由于事隔200多年,很难统计一个精确的数字。据笔者迄今发现和收藏情况看,他个人文集和参加编写的著作达4大类12种之多,估计字数不低于100万字。儒学类有五经备旨系列《易经备旨》、《春秋备旨》、《礼记备旨》、《书经备旨》和《诗经备旨》;史学类有《鉴史琼林》、《绘像妥注》;蒙学类有《幼学故事琼林》(增补)、《日用杂字》;文学艺术类有《书画同珍》、《寄傲山房诗文集》、《三国演义》(参订)。现将主要作品简介如下:
⑴《幼学故事琼林》(增补)。著名蒙学著作,4卷4册。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一般认为是明朝程允升原著,也有人认为原作者是明朝邱浚。邹圣脉在原本的基础上增补注释,卷首题为西昌程允升原本、雾阁邹圣脉梧冈氏增补。其内容分为33类,涉及天文地理、婚姻家庭、生老病死、人情世故、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增补本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初版。
⑵《五经备旨》。经学系列著作,合计37卷24册。《五经备旨》据乾隆钦定汇纂的版本诠释即“钦奉御案经解”。1763年前《五经备旨》以单行本方式发行,正文之前均附邹圣脉自序一篇,尔后由其子邹可庭结集定名为《五经备旨》出版。
⑶《鉴史琼林》。家塾启蒙读物,14卷上、下2册。乾隆丙申年(1776年)初版,叶中贤序,云林别墅藏板。是书以五言诗体式记叙二十二史,上自皇古,下达元明,千秋事迹一帙编成,词简而赅,注明而确。如“秦纪”写道:“焚书复坑儒,孔墓遭挖掘。城筑万里长,预备防胡贼。西造阿房宫,巍峨天可接。后经项羽焚,烟火连三月”。[5]寥寥数十字高度刻画了秦朝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用笔精炼传神。此书未见著录,笔者仅藏上册。
⑷《书画同珍》。书画作品集,不分卷,2册。乾隆壬戌年(1742年)初版,双色套印,寄傲山房藏板。是书收录“文昌帝君阴骘文”篆刻、邹圣脉书法、抱经书塾家藏千字文石刻、梧冈山房家藏百韵草诀歌等。此书存世稀少,福建省图书馆有藏。
⑸《三国演义》(参订)。51卷20册,金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龙雾邹梧冈参订。是书为最近发现的毛宗岗评本的新版本,其内容与一般的毛评本基本相同,每回前有总评,正文有双行小字夹批。而与一般毛评本最为不同的地方,是该书的分卷不同,它分为51卷而不是60卷。此书作者罗贯中虽将小说分为120回,但未对小说进行分卷。一般认为,该书60卷120回毛评本最早的版本是“吴门杭永年资能氏定”本。邹圣脉可能在杭永年之前对该书“参订”作了分卷和校订,因而邹圣脉参订本很可能是各种毛评本《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6]
以上罗列的邹圣脉的主要作品,足以说明其一生学富五车并勤于述作,从而成为著名学者。既然邹圣脉在清朝民间有如此盛名,为什么民国早期出版的《清史稿》未入人物志,甚至连其生平事迹至今无人知晓?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邹圣脉出身贫寒,既无官位,又无金钱。身无官声之人即使是博学鸿儒,也很难进入清朝遗老们编写的《清史稿》的。“官本位”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深深烙上了封建等级制观念的清朝遗老们以“官”为标准,只认官声而不认文名。这种现象在封建制度下司空见惯,鼎鼎有名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等都未收入《清史稿》的人物传略。这不仅是邹圣脉的悲哀,也是我国文人的悲哀;二是民国以来对经学的认识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和武断性。经学被当做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简单地称为“经学教条”和“封建糟粕”,几乎成为绝学。在这种情势下,所有的经学著作倍受冷落,邹圣脉的《五经备旨》也理所当然地逃不了这场厄运;三是邹圣脉的著作大多数是蒙学通俗类的作品,由于历史的偏见,这类书籍难以登上学术思想界的所谓“大雅之堂”;四是邹圣脉长期居住于偏僻的小山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如在他的著作中常见的“雾阁邹圣脉梧冈氏纂”字样,许多人不知“雾阁”在哪里,其实“雾阁”就是指他本人居住的乡村即四堡乡雾阁村。
增补《幼学琼林》便是他而立之年的一部力作。《幼学故事琼林》一共增补了文采斐然的注释343联,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政治、婚姻家庭、草木虫鱼等等,既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幼学启蒙教材,更是中华古典学宝库登堂入室的指路明灯。该书全部用骈文写成,文字简炼,音节铿锵,显示了邹圣脉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古文功底。该书在四堡印刷出版后,行销各地,风靡全国。康熙末年二月,邹圣脉曾外出到各埠发行点,广泛调查了解读者对该书的不同反映。据传,乾隆曾派人查寻邹圣脉,终因书中只署“雾阁”,地址不详而作罢。
笔者收藏的《幼学故事琼林》,书长26.5厘米,宽15.5厘米,共24页,封面下端有“鸿文书局发行”字样。在书的首页右上角有毛笔写的“乙亥年四月十八日开读”字样,估计是我岳父生前阅读时的批注。每页页眉是汉语的中英文对照,并将英文的读音用汉语的同音字来注读。随后一行是“中华考正新字典”的字及其注释,接下一行是各种普通的民间应用文格式,以上内容约各占全页的五分之一,最后五分之四页才是正文“文事新增”的内容。凡是注释的字都小如蚂蚁却清晰可辩。此外,该书第一页的“文事新增”前,有“西昌程充升先生原本、雾阁邹圣脉梧冈增补、清溪谢梅林砚庸、男邹可庭涉园参订、山阴石韫玉秉楠重校”等字样。据查有关邹氏资料,该书的参订者谢梅林是邹圣脉的挚友和姻亲,邹圣脉去世时,他曾撰写《哭梧冈姻太翁邹老先生仙逝》一文悼念。另一参订者邹可庭,名廷猷,字征鲲,号可庭,又号涉园,是邹圣脉的次子。
《幼学琼林》是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在古代启蒙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幼时,便是读《幼学琼林》启蒙的,他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有回忆在三味书屋里背诵《幼学琼林》“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等章句的情景。它经过邹圣脉的充实、增补后,比程充升先生的原作更加地完美和完善。尽管后来各种启蒙读物不少,但《幼学琼林》是继《龙文鞭影》之后又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知识性启蒙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