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导航

大学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是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1]

学院简介

力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月(前身为应用力学与工程系)。现下设工程力学系、结构分析与工程系、力学实验中心、力学研究中心、力学博十后流动站和培训部.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固体力学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为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建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力学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和“强度与振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工程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师37人(教授20人,副教授13儿讲师5人),实验人员13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霍英东基金会优秀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博士生导师n人.教师中76%拥有博士学位.一个团队入选教育部教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力学与工程学院主持了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973”计划子项目、“863”计划子项目,100余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和大量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曾获得2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2]

现任领导

沈火明,男,江苏苏州人,1968年生,工学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名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主要学术兼职有:四川省力学学会理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南地区基础力学教学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5月至今,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兼任力学系副书记、副主任,力学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2005年至2008年兼任校评建办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振动与控制、微动磨损、环境评价与预测。

康国政,男,1969年出生,固体力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第四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0年获“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和“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09年受聘为德国“洪堡”学者,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加载条件下的材料本构关系研究、材料的宏微观循环本构理论、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

李映辉,博士,教授,1986年于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于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重庆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2-现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结构振动与控制、非线性动力学、工程结构数值仿真。

唐怀平,浙江宁波人,1967年生,副教授,硕士,力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1988年9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直升机工程设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3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1996年,西南交通大学振动、噪声与冲击测试中心。1996年-至今,力学与工程学院任教师。兼任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检测及安全评估、结构振动分析与控制、模态试验及参数识别。

高磊,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朱志武,博士(后),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2006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导师宁建国教授),后在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宋顺成教授),2008年7月博士后出站后留校工作,同年晋升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本构关系研究、材料的冲击动态力学性质。

学院规模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有教职员工50名,其中正教授18名(含10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0名,高级工程师6名,讲师和工程师9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为62%。现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强度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科力学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基础力学实验示范中心。我院的材料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理论力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我院具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我院主持的“交通安全工程”项目纳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中。目前我院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专业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招收本科生的专业有: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分析;招收成人教育高升本、专生本、专科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等;招收网络教育高升专、专升本的专业有:土木工程。

目前,我院主要的教学、科研、实验单位有5个,即:一般力学教研室、固体力学教研室、工程力学教研室、结构分析教研室和力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统招本科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基础课,工程力学专业、工程结构分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力学类课程,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及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科学研究工作。

我院教学成果突出,近5年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18项,出版教材、教学辅导书、教学参考书(含专著)等28部、发表教学论文68篇。历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我校成绩优秀,两次获团体优胜奖;历届全国基础力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成绩优秀,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2人;2004年,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通过教育部验收评估,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奖1项、二等奖2项;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材料力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有4部力学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科学研究任务,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28名、硕士78名,其中有1篇博士论文于2002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多名。

我院科研成果骄人,近5年来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项、专利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博士点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子项1项、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项、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项、总装备部“十五”重点科技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1项、横向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90万元/年。发表科研论文287篇,其中SCI检索59篇,EI收录70篇,ISTP检索18篇,SCI引用168篇次。

力学学科点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重视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非线性动力学、运动稳定性与控制、固体的损伤与疲劳以及断裂、非比例循环加载下的本构理论、流固耦合振动分析、固体接触破坏等,很多研究成果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优势则反映在结构振动与控制、结构的安全性评价、高速冲击动力学、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工程结构仿真等方面。固体力学学科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实验条件好,有四川省强度与振动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条件。

力学一级学科包括四个二级学科,即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主要有十二个研究方向。其中,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动力学、运动稳定性与控制、结构振动与控制和物理力学;固体力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的破坏与结构的安全性评价、固体材料本构关系、复合材料力学;工程力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高速冲击动力学及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工程结构仿真、成型制造力学与数值模拟、流固耦合振动;流体力学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流体力学。

机构设置

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Mechanics

“强度与振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trength and Vibration

数值仿真实验室Laboratory of Numeral Simulation

应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Mechanics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on-linear Dynamics

振动工程研究所Institute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

材料与结构强度研究所Institute of Strength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慑孚特工程仿真研究所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Emulation

制造工艺力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anufacture Technology and Mechanics

计算工程与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硕士和博士专业(Master’s and Doctor’s Degrees):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General Mechanics and Mechanics Foundational)

固体力学(Solid Mechanics)

流体力学(Fluid Mechanics)

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学院有在读硕士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

本科教育

本科专业(Specialties):

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工程结构分析(Engineering Structure Analysis)

其中工程力学专业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340余人。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的教学以及力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目前,学院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十年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质量工程建设成绩突出,出版教材、教学辅导书、教学参考书(专著)等36本,发表教学论文86篇。在历届全国基础力学讲课比赛中,获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在历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1次、团体优秀奖2次、个人奖60多名。

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

土木工程(高升本、专升本)(Civil Engineering)

工程造价(专科、专升本)(Project Cost)

建筑工程技术(专科)(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专科、专升本;工民建方向,专科)(Civil Engineering)

博士后工作

学院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于1988年,十多年来先后有3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在站的研究工作,期满出站,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目前为止已培养的博士后人员中已经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教学成果奖

全方位构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科力学教学平台国家级二等奖2009

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作业系统,全面提升作业环节和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国家级二等奖2005

全方位构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科力学教学平台四川省一等奖2008

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作业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四川省一等奖2004

构建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全面推进基础力学教学改革四川省二等奖2004

通过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博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四川省二等奖2004

加大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等工程人才四川省二等奖2000

教改项目

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基础力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国家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2005

高校考试技术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世行贷款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0

理论力学试题库建设(参加)高等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材料力学试题库建设(参加)高等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创建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特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

作业图形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05

现代信息技术在力学系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四川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01

课程建设

工程力学国家精品课程2009

理论力学国家精品课程2008

材料力学国家精品课程2005

材料力学国家网络精品课程2007

工程力学国家网络精品课程2009

特色专业

工程力学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

教材建设

振动力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

弹性力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

材料力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

工程力学教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