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决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对于 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投资结构合理化是 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中国在1950~1957年期间,由于 投资决策正确、投资结构比较合理,因而能够迅速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畸形 经济结构,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 国民经济各部门比较协调地高速度发展。此后,由于投资方向片面强调发展 重工业而挤掉其他部门,曾经两次发生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由此而进行的两次 经济调整,主要通过合理调整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而使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原则是:①适应 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②适应两大部类按比例 协调发展的要求;③适应提高 宏观经济效益的要求,促使 生产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逐步提高。依据这些原则确立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①加强和改善计划指导。要依据 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和 中期计划,制定部门和地区的 投资计划,防止盲目投资。②合理确定投资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使重点和一般结合起来;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留有后备的原则,以保证投资结构的合理化。③改革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实行严格的投资结构决策责任制,设立有权威的监督机关和调度机关。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包括各个方面的因素。从生产性建设投资来看,主要是 产业 部门结构、地区结构、 技术结构以及企业规模结构。
基本建设投资按照 农业、 轻工业和 重工业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是投资结构中最根本的比例关系。它基本上反映着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两大部类 协调发展,是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要求。在中国,适当增加 农业、 轻工业投资比重,一是更好地 供给人民生活需要,二是更快地增加资金积累,因而也更多更好地发展 重工业。若把 重工业发展再与调整重工业内部投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大力消除薄弱环节,就可促使农轻重互相 协调发展。为此,在安排 国民经济计划时,要求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的方针,搞好综合平衡,促使部门投资结构合理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持续地稳定增长。
基本建设投资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 工业布局问题。这是基本建设最重要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问题。为使工业生产力按照统一的总体规划协调地分布于全国,保证地区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应该做到:①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来积极支持和发展内地工业,逐步平衡 工业布局。②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整的 工业体系,各地区应根据资源条件和经济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各具特色的地方工业。③企业布点应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 消费地区,以便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 经济效果。
按照 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确立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 技术结构将是一个自动化、 机械化、半机械化以至手工劳动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既要建设一批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主导力量;同时,由于中国人力资源丰富而又资金不足,不可能全部要求最新技术。从国外 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是促进中国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要有所选择,不能普遍搞成套设备进口,也不能盲目重复引进。
按照企业大、中、小型分配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实质是处理重点骨干项目与一般建设项目的关系问题。大型企业是 国民经济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的基础,但是,大型企业投资多,建设周期长;而中小型企业投资较少,建设时间短,分布广,产品品种多,对市场适应性强。因此,要合理处理对大、中、小型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把大、中、小型企业建设有机地互相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