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口广场位于广州市中心地带,中山七路及光复北路交汇处,占地二万平方米,由七栋住宅与一栋写字楼组成,南为中山七路,东邻人民路,西有康王路主干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属于广州西关的传统商业旺地;上下九步行街、带河玉器市场、北京路步行街、中山五路等商业场所举步可到,而又接近广州向外的窗口交易会、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火车站、白天鹅宾馆等;西门口广场是集购物娱乐、饮食、金融、商业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业。
二期占地20700平方米,规划有7栋住宅、1栋写字楼,住宅共有667套单位。据了解,其七栋住宅“C形”规划,自然形成“围合式”院落。二期负1-2层将规划为一个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商业裙楼。而位于3层的架空层则将打造过万平方米的水景园林,将以两房和小三房为主,户型均以飘出式阳台设计,结合大面积飘窗等。
202、238、186、286、103、233等多路公交线路,地铁沿线,距西门口地铁站约100米
上下九步行街、带河玉器市场、北京路步行街、中山五路等商业场所举步可到,而又接近广州向外的窗口交易会、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火车站、白天鹅宾馆等;西门口广场是集购物娱乐、饮食、金融、商业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业。
资料记载,古时广州,南面临江,有“天字码头”,东西北三面则被城墙包围,东起“大东门”,西至“西门口”,北至“小北门”,进出城内,必经城门。西门口城门在明清时期是百姓进出广州城的主要出入口。老百姓进出必拿出东西典当,故而在城门附近,多典当铺。
清朝乾隆时期搞海禁,就只许广州通商。而当时的清朝看不起商人,就把商人赶出城外,只许商人在西门口外面做买卖。被驱逐到城门外的商人开起外贸商行(也叫“洋行”),并逐渐带旺周边的市场,形成今天的“十三行”。在朱海仁印象中,建于清朝的宝生大押正是在城门之外。它与大东门典当铺对应,是当时广州城的第三大典当铺。
清代,西门口附近一带是纺织工业区,到民国时期则形成主要以卖棺材与殡葬服务用品为主的市场。
20世纪20年代,陈济棠在广东任职期间,大兴土木辟建马路,拟建设西南铁桥(今珠江大桥位置处)以便连接粤西。西门口城门被拆毁。但路一直没铺好,破破烂烂,被人称为“烂马路”,直到解放以后路面才修好。1959年,中山八路开通,改革开放后,政府在这里拓宽修建了中山七路。80年代,金花街道成为广州市第一条旧城改造的街,被规划建设起八九层的建筑,中山七路的兴隆里是其一。90年代,高达二三十层的建筑相继落户于此。如今,西门口广场、越秀新都会大厦、捷泰广场等大批写字楼或特色市场在周边不断冒出;附近有百佳,乐购、家乐福等大型超市;而西华路一带,则遍布各类特色风味餐厅。
从自我幽禁的城池,到统一的行业市场,到开放性的各行业市场。西门口的演变,走的是市井的路子。而今,漫步其中,入目的除了名胜古迹,各类市场,还有相隔数百米便出现的公共厕所,这一带的确是市民吃喝玩乐的好去处。
从地铁西门口站走到中山七路,一抬眼,一片葱笼掩映处,便是瓮城遗址。
这座曾作为广州抵御外来侵犯的西门口瓮城,如今潜伏在一片葱翠之中。美人蕉、木瓜树、木棉树、铁树等点缀其间,让人难以看到它本来的面目。如果不是旁边竖的文物保护招牌,或会有人以为那只是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公园。
199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发现了明代西城门瓮城遗址。瓮城遗址为拱卫城门,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南北两部分露于地面,被民居压着,一部分城墙在长庚街首约2号通往外面马路的阶梯上可见。近年来,吸引众多摄影家来此创作,直至为迎接亚运会城墙被有关单位镶上瓷片。
与瓮城遗址隔街对望的,是建于清朝的宝生大押。这座炮楼状建筑曾是广州市的最高建筑。
家住附近街坊陈老伯说,碉楼在“文革”时曾被一间工厂进驻,后来才被主人要回。被修葺干净后的碉楼,至今甚少有人见它对外开放,朱红的木门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落寞中默默吸引着路人好奇的目光。
走在西门口一带,偶尔可以看见僧人,沿路亦有斋菜馆。仅附近一带,就有聚集了广州市四大丛林中的两家——光孝寺、六榕寺。
民谚道: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是广州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
从光孝寺出来沿西门口方向走,百米之外便是光孝堂。与光孝寺相拂,光孝堂的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采用意大利批荡,于1924年11月11日落成,取名“中华基督教会光孝堂”。夜晚时分,轻轻推开铁门,堂内的歌声便漏出来了。遁声踩着昏黄的灯光觅至主堂,一群成人男女正看着女指挥的手势高歌。钢琴如风般优雅,歌声似海洋宽阔,找个位置坐下来,放飞愁绪,不知不觉一天就近了尾声。
西门口一带的街道,几乎不过百米,便可看见公厕。其厕之多,或许会令活动在珠江新城一带人的吐血。这个令人莞尔的细节或从侧面印证,附近食肆之兴旺。
海鲜酒家、濑粉店、斋菜馆、烧烤店……走在西华路,一家家餐馆跳出来。在这里,你可以花逾千元吃一席,亦可花18元就吃到美味的牛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