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学者和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涉及多种领域且有重要贡献,被同时代人誉为最稀有的天才”。他的学术研究成果都具有开创性的意见和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傅斯年被师友称为最能办事、最有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的领袖,创办和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二十多年,一大批名家学者汇聚在他的麾下。他领导进行的大规模殷墟挖掘、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傅斯年生活在外敌入侵、社会动荡的旧中国,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使他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抗日战争时期,他怀着书生报国的激情,主导舆论,讨奸御寇,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他猛烈抨击国民党政权的各种弊端,揭露孔祥熙、宋子文的贪腐行为,被人称为傅大炮”。
作者马亮宽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士人知识分子等研究。近几年进行傅斯年专题研究,曾出版《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合著)等专著,在《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有关论文二十多篇,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书记载了傅斯年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他一生的许多时间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与各种社会文化名流建立了或疏或密的来往。这些来往不仅突出了傅斯年的精神特征,对于认识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大有帮助,而且构成一道奇特的风景,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雕像在某些方面的剪影,映照出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别种风情,梳理傅斯年与同时代人的关系,昭示被掩映在历史深处的某些人情世态,对于认识复杂的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世与家学
“开代文章第一家”
从私塾到学堂
老头子与小孩子
出外求学
天津求学
北京大学高材生
国学传人
投身心文化运动
创办“新潮社”
在“五四”运动中
留学求真知
在伦敦大学
求学柏林
会聚诸贤
投身学术研究
执教中山大学
创办史语所
整理“大内档案”
组织殷墟发掘
学术研究与成就
书生报国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史纲》
积极参与《独立评论》
讨奸御寇
参政议政
访问延安
参与旧政协会议
讨伐孔祥熙
炮轰宋子文
回归教育
代理北大校长
处理西南联大学潮
坚拒文化汉奸
出入政治漩涡
傅斯年的最后岁月
出任台湾大学
为教育改革呐喊
放言评说高等教育
以身殉教
年谱
后记
傅斯年13岁以前生活在家乡,求学的内容主要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传统文化知识。而1908年冬天的天津之行,则可视为他人生的一次转折。这次转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学业与人生发展的方向。
傅斯年此次有机会赴天津求学,得益于其父亲早年结下的一段善缘。傅旭安在出任龙山书院山长以前有一次在聊城街上闲走,跨进一家商店。商店冷冷清清,顾客很少,一个眉清目秀的学徒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经攀谈,得知此人叫侯延塽,是东平县大羊村人,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奉后母之命来聊城这家商店当学徒。因酷爱读书,常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刻苦自学,学问已有一定功底。傅旭安对侯延塽的遭遇深表同情,对他矢志苦学的精神颇为感佩,从此经常在学业上给予关心和帮助。1899年,傅旭安出任龙山书院山长时,便让侯延塽辞去商店差使,随自己到龙山书院读书,一切费用由自己代为解决。3年后侯延塽参加光绪壬寅年(1902年)乡试,得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又中进士;经过朝考,被清廷塽于刑部主事。侯延塽重情义,对恩师的提携之恩铭记在心。他第一次回乡省亲,专去龙山书院拜谒恩师,才得知傅旭安先生已经去世,于是又奔赴聊城看望师母,并亲到恩师墓前祭拜。他在傅旭安墓前发誓,以培养恩师的两位公子为己任,决心把斯年、斯岩兄弟二人培养成才,以报恩师当年知遇之情。
我于1988年从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到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工作,适逢学校对本地文化名人傅斯年进行专题研究,我有幸加盟其中,断断续续,至今已经20个春秋。
在最初的几年中,我们致力于收集资料,并逐步与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建立了联系,互相交流信息和资料。除了大力收集文字资料,我们还对傅斯年的学生及亲属进行采访,尽量大范围内收集口碑资料。在此基础上,我与所内同事共同编著的《傅斯年》、《傅斯年选集》、《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等相继出版,其中《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作为第一部研究傅斯年的专著,在社会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1991年、1996年和2004年,聊城大学与聊城政协等单位合作,先后主办了三次傅斯年学术讨论会。尤其是1996年,台湾与聊城分别举办了纪念傅斯年百岁诞辰的学术讨论会,海峡两岸研究人员相互交流,对傅斯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久,我应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课题组之约,撰写了《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并于2002年4月,赴台湾中研院、台湾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在史语所、台湾大学诸位先生的指导帮助下,查阅、收集了大量傅斯年及其相关的学术资料。
傅斯年(1896—1950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傅斯年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学术领袖和爱国民主人士。由于傅斯年一生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所以对他生前死后的评价悬殊,他的学生邓广铭曾说:傅斯年和胡适一样,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人物。誉之者对他的才性、品行、学术地位与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胡适在傅斯年去世后对他进行总体评价的一段话不到二百字,却用了14个“最”字。他说:‘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盂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齣品性与才能。”而同时代的人对他的学术成就+事功也有非议,尤其是他1948年接受国民党政府的任命,支台湾就任台湾大学校长直至1950年病逝。大陆一些权威人士将他与胡适、钱穆并列,归类为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反动政府控制的一部分新式知识分子之一。从此以后在中国大陆数十年很少有人再议论、评价他。
近二十年来,由于傅斯年在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术领域不可逾越的地位和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痕迹,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他进行研究和评价。一傅斯年在文化学术领域有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