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创刊,季刊。[2]
2004年,改名为《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
2006年,改为双月刊。[2]
2014年12月,《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2020年,改名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登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管理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应用以及实验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科发展动态、综述及研究简报。[1]
该刊刊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代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术性与可读性相协调的文章,包括在专业领域研究和解决国家及地区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国内外新的学术理论、方法进行探讨和争鸣的研究成果。[1]
该刊以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为读者对象。[6]
据2020年5月《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显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拥有编委23人。[7]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成员名单 | ||
---|---|---|
编委会委员 | 兰恒友 | 刘小芳 |
刘康 | 李玉龙 | |
胡光忠 | 袁东 | |
唐克伦 | 庹先国 | |
彭龑 | 蒋维东 | |
李再新 | 李建章 | |
吴佳晔 | 林修洲 | |
曾涛 | 熊兴中 | |
李谋成 | 李翔宇 | |
蔡乐才 | 褚良银 | |
林聪 | 张爱林 | |
李德源 |
参考资料[7]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成员名单 | ||
---|---|---|
编委会委员 | 兰恒友 | 刘小芳 |
刘康 | 李玉龙 | |
胡光忠 | 袁东 | |
唐克伦 | 庹先国 | |
彭龑 | 蒋维东 | |
李再新 | 李建章 | |
吴佳晔 | 林修洲 | |
曾涛 | 熊兴中 | |
李谋成 | 李翔宇 | |
蔡乐才 | 褚良银 | |
林聪 | 张爱林 | |
李德源 |
据2020年5月16日中国知网显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共出版文献3081篇。[2]
据2020年5月1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量为28篇。[3]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2018)等收录。[2][8]
据2020年5月16日中国知网显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被下载502118次、总被引13073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187、(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67。[2]
据2020年5月1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引量为22,下载量为59。[3]
该刊曾被评为《CAJ-CD规范》优秀期刊、四川省高校特色科技期刊。[8]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9]
坚持“质量第一、严谨办刊”的原则。[9]
文章格式依次为: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化学结构式与数学式等)。作者姓名(应保证署名无争议)、单位、邮编;200~400字左右的摘要(摘要应以报道性文摘的形式书写,并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论或结果等要素);3~8 个关键词(以上内容均须有英文译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作者简介(首页页脚位置标注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参考文献—所有引用文(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均需注明准确出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