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1952年,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设立;

2000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组建升本,由原黔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黔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整合为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2015年,随学校转型发展系改院而更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1月,学院建有图书资料室(用房4间),拥有中国古典文学、民族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方面文献典籍及专业图书2万余册。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在建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广播电视新闻综合实验室,设有非线性编辑室和演播室共2个功能室,实验教学用房约252M2。现有非线性编辑室的学生用机50台,专业用非编辑机2台,摄像机29台,数码照相机12台。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月,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其中:

中国汉语言文学系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分设文学、语言两个教研室,含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写作与教材教法、古代汉语、美学与文艺理论、现代汉语等教研组;

新闻传播系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专业,分设广电新闻、播音与主持两个教研室,含广电新闻基础理论、广电新闻制作技术、广电新闻实践业务等教研组。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月,拥有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1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

教育硕士(0451):学科教学·语文(045103)

  • 重点学科

贵州省一流建设培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月,现有教师和教学行政人员73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教授14人,副教授27人,博士12人,硕士28人(其中6人博士在读);省管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专职教学秘书2人。

教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级职称比例达64%,硕博比例达63%,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优良,支撑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打造经典诵读、读书笔记、辩论、演讲大赛等体现专业特色的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精品活动,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新闻传媒学术活动周”,指导墨焰话剧社、远方文学社、微澜诗社、聚贤国学社、临渊曲艺社、“山尺雪”民族文化研究协会等社团开展活动,创办了由学生自编的《远方》、《微澜》、《独山新星报》等报刊,配合学校“民族性”的办学特色长期开展诗词鉴赏、创作、朗诵和研究的“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师生积极投入,活动效果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曾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现任领导

院党委书记:李筠

院长:郑江义

副院长:余成林

院党委副书记:李本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