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编者 戴圣
作品体裁 散文
作品名称 大道之行也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1)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2)公,选贤与(3)能,讲信修(4)睦。故人不独亲其亲(5),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6)、寡、孤(7)、独(8)、废疾(9)者皆有所养,男有分(10),女有归(11)。货恶(12)其弃于地也,不必藏(13)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14),盗窃乱贼而不作(15),故外户而不闭(16),是谓大同(17)。

字词注释

(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孤:幼而无父的人。

(8)独:老而无子的人。

(9)废疾:残疾人。

(10)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11)归:指女子出嫁。

(12)恶(wù):憎恶。

(13)藏:私藏。

(14)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作:兴起。

(16)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闭:关闭。

(17)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作品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5]

创作背景

此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艺术特色

  • 层次清晰,有条不素

此文的层次结构清晰明了,共可分为三层。

从开头到“讲信修睦”为第一层,它是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从“故人不独亲其亲”到“不必为己”句,为第二层,此处为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最后为第三层,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社会的构想。

  • 排偶句式的运用

文章的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圣授梁人桥仁、杨荣。由是小戴有桥、杨氏之学。又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的主要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作品评价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建忠:什么样的社会是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最为全人类所向往?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探索,但至今并没有找到完满的答案。然而,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中,我们的先哲早已描画了人类社会的美好蓝图,这就是《大道之行也》。(《文学鉴赏》)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