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前云南工学院的水电系。该系是国务院一九七四年六月四日正式批准成立云南工学院时初设的四个系之一,下设水动、水电和发配电三个专业。一九七六年八月水建专业首先开始招生,一九七八年增设热能动力设备专业,全系四个专业均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之后不久,水电系更名为电力工程系。一九九四年云南工业大学成立时,电力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电力工程学院。四十年间,电力工程学院的组织机构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多次重大的调整。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于一九八四年调整至电气工程系,至一九九四年云南工业大学成立后不久又并入电力工程学院;一九九四年原电力系还创办了城市给排水工程专业,也是在云南工业大学成立后调整至了建筑工程学院;一九九九年新昆明理工大学成立时,电力工程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是一个按行业特点组合而成的专业学院。二零零九年,动力工程系调整至冶金与能源学院。
学院共设两个系,即电气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开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学院有水利水电工程、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农业水土工程10个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三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水利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正式挂牌的云南省重点学科。
学院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实验室人员11人,管理及辅导员12人。在编教职员工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35人具有博士学位。
负责人 | 团队名称 | 团队成员 |
---|---|---|
苏志敏 | 水工结构力学教学团队 | 闫毅志、武亮、张翔、杨红宣、付俊峰、魏海、肖伟荣、许美 |
张祖莲 | 水电站专业课课程教学团队 | 黄英、张洪波、肖伟荣、何娟娟、金克盛 |
杨红宣 | 生态水利工程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 | 王海军、徐一民、赵伟、张洪波、何娟娟 |
何士华 | 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教学团队 | 邹进、胡吉敏、程乖梅、潘峰 |
邹进 | 水文分析与计算教学团队 | 张友权、程乖梅、潘峰、沈春颖 |
刘可真 | 电力系统分析及其实践改革创新教学团队 | 孙士云、唐岚、史真惠、单节杉、宋琪、宋健 |
刘志坚 | 控制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团队 | 唐岚、杨毅、常勇、宋健、刘永泰、宋琪 |
钱晶 | 电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教学团队 | 宋建平、黎敬霞、李璐、邱革非、刘永泰、张文英、苏幸烺、宋琪 |
邱革非 | 电机电磁场教学团队 | 刘永泰、史真惠、张文英、谢静、陈仕龙、蔡子龙 |
孙向飞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团队 | 孙士云、黎敬霞、单节杉、谢静、马蕾、宋建 |
负责人 | 团队名称 | 团队成员 |
---|---|---|
苏志敏 | 水工结构力学教学团队 | 闫毅志、武亮、张翔、杨红宣、付俊峰、魏海、肖伟荣、许美 |
张祖莲 | 水电站专业课课程教学团队 | 黄英、张洪波、肖伟荣、何娟娟、金克盛 |
杨红宣 | 生态水利工程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 | 王海军、徐一民、赵伟、张洪波、何娟娟 |
何士华 | 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教学团队 | 邹进、胡吉敏、程乖梅、潘峰 |
邹进 | 水文分析与计算教学团队 | 张友权、程乖梅、潘峰、沈春颖 |
刘可真 | 电力系统分析及其实践改革创新教学团队 | 孙士云、唐岚、史真惠、单节杉、宋琪、宋健 |
刘志坚 | 控制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团队 | 唐岚、杨毅、常勇、宋健、刘永泰、宋琪 |
钱晶 | 电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教学团队 | 宋建平、黎敬霞、李璐、邱革非、刘永泰、张文英、苏幸烺、宋琪 |
邱革非 | 电机电磁场教学团队 | 刘永泰、史真惠、张文英、谢静、陈仕龙、蔡子龙 |
孙向飞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团队 | 孙士云、黎敬霞、单节杉、谢静、马蕾、宋建 |
学院有1个实验教学中心,12个教学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
学院拥有1个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省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科研先进集体,学院教师获得过包含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奖项。近年来承担的纵、横科研项目约4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一项(在研),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23项(其中省部联合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40项(其中省重点项目1项,省攻关项目3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国际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有3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86项,授权122项。